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6期 ID: 79379

[ 唐功亚 文选 ]   

《边城》教学实录

◇ 唐功亚


  黑板上写着“经典在文本细读中诞生”,教室里回荡着黄磊演唱的《等等等等》低沉、忧伤的音乐。(音乐渐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经典小说——沈从文的《边城》。这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教材节选的是原作的第13、14、15部分,我想知道大家阅读后的感受。
  生1:我觉得有一种朦胧、感伤的意味,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成悲剧。
  生2:我尽管也读到了朦胧,但更多的是感觉翠翠就像湘西的水,清澈透明,非常淳朴,不像都市女孩那么复杂。
  (教室里发出一片笑声)
  师:接着说!
  生3:有一些触及灵魂的东西,我说不清。老师,这是不是有人说的“人性美”?
  师:很好。同学们读得很用心,有的读出了温馨,有的读出了感伤,有的读出了自己的问题。《边城》的确是溢满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温情的人性美的颂歌。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也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用幻灯片打出)这段话中哪几个词值得关注?
  生4:我觉得是。“小庙”“精致”“理想”“人性”。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翠翠的内心深处,解读《边城》的人性美。(板书:“人性美”“翠翠”)
  师:如果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对课文三个部分的情节用一些短语来概括应该怎么说?谁来试一?
  生4:翠翠的心事一祖父讲故事一翠翠的梦一翠翠心中未了情。
  生5:我觉得第二个要改为“对母亲故事的神往”,因为这更能反映翠翠的心事。第一个要改为“翠翠心中薄薄的凄凉”,要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
  师:大家同意吗?“要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这个想法很好,很重要。(用手指着黑板说)“经典在文本细读中诞生”!
  师: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是写翠翠伤春感怀,爷爷悄悄为翠翠张罗婚事,以及让天保婚后乘船远行等。大家在阅读时,什么地方或什么词句让你怦然心动、注目良久、品味再三?
  生6:我至今不明白翠翠为什么“忽然哭起来”,还哭了许久。
  师:同学们看到“忽然哭起来”“哭了许久”这些短语了吗?做上记号。翠翠为什么“忽然哭起来”,谁先说甲(有许多同学举手)
  生7:是翠翠喊爷爷,爷爷不回来。我们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师:那是委屈喽?
  生8:不对,应该是寂寞。
  生9: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课文第二段说道“翠翠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她似乎有所追求,但得不到满足。
  师:请你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读第一部分第二段)读过以后有什么想法?
  生9:我感觉她是触景生情。“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翠翠体验到的“这个当前的一切”就是“生活太平凡”,翠翠正在走向成熟,平静的情景触发她内心的不平静,于是心中有了“薄薄的凄凉”。只是不知道她为什么想着要“坐船下桃源过洞庭”。
  师:你讲得真好!抓住“平静”来做文章,很有见地。但是,走向成熟的翠翠有多大,竟会有触景生情的“凄凉”感?
  生10:15岁。我认为这是翠翠的敏感。
  师:请大家注意“敏感”这个词。(示意继续说)
  生10:翠翠看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泥土、草木、甲虫的气息,这些都充满生机,而她的生活太平凡。于是就有一丝惆怅涌上心头。
  师:他讲的是第一段的内容,我们齐读一遍。——大家都同意吗?
  生11:我不同意。我认为不是成熟的敏感,而是情窦初开。(众笑)这以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遇到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喜欢上他。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还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后面写到了这些。(同学们向他投去佩服的目光)
  师:这就是读书的态度l有哪些同学读过《边城》全文?(有6个同学举手)我们的研究要更多仰仗你们啊!
  生12:我回去就读!我家里有。
  师:好啊,大家都读了,我们再开个读书交流会。今天我们通过读节选的文字,破译翠翠的心事,就看谁有一双慧眼!情窦初开吗?接着说。
  生11:翠翠的爱情是朦朦胧胧的,她想着要“坐船下桃源过洞庭”是因为爷爷不理解她。
  师:何以见得?
  生11:爷爷教育她:“不许哭,做一个大人——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一点儿都没讲到她心上。但她并不是要真的离开相依为命的爷爷,这只是一个初恋少女反常的举动。一想到会失去爷爷,她就“大声”大叫起来。
  师:“硬扎”“大声”这些词能被你发现,真不简单!我们就是要这样沉潜到语言深处。后来翠翠的神情又怎样?(同学默读)
  生12:“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喊爷爷。
  生13:“翠翠不作声”。
  师:不作声是什么心理?
  生13:爷爷不理解自己,多言何益?(同学大笑)是啊,其实翠翠心中更多的是无法排遣、难以言传的孤独和不安。
  师:是啊,翠翠的自我发现打破了她的快乐与单纯,带来了无尽的感伤和苦恼,这一刻哪怕是丝毫不相干的动静,像过渡人的安详、黄昏的平静啦,只要摩擦到她的感觉,都会在她的心上蹭开一条缝,感伤和苦恼就会涌出来。当暮色笼罩一切时,阴郁的感觉也锁紧了翠翠极度烦乱的心境。从最初的心神飘忽、梦魂不安,到后来难受得想哭又无理由可哭,再到莫名其妙哭起来,翠翠原本在爱的魅惑中所怀的惊颤、兴奋和迷醉,已渐渐为无边际无着落的烦闷和恐慌所淹没。此时接连出现的一组相关意象,如夜色、萤火、鹃声,无不暗示着翠翠的命运。
  我非常欣赏刚才生13同学说的“无法排遣、难以言传的孤独和不安”这些词句,翠翠的心思是要描述的,不能总说“情窦初开一微妙”。下面我们每人说一个词,怎么样?我来板书。(生边说,师边板书)
  众生依次说出:朦胧,茫然,惘然,神思不属,迷乱,暧昧,“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学语文有时候就是要学词语,会表达。翠翠是那样天真,那样单纯。翠翠的爱情是那样纯净,超脱一切世俗利害。翠翠的爱是一串梦。谁读一下?(生读“老船夫做事累了”至“选顶大的叶子作伞”)怎么理解翠翠的梦?
  生14:这反映了翠翠的所思所想。
  师:这样说太简咯,要用到我们刚刚研究的成果。
  生15: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所以就做梦。
  生11:翠翠的梦写了她渴望得 [##] 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她内心里以前对朦胧的感情,在心里明确起来了。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不安。
  师:对,“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多像美妙的电影镜头,但如此优美清新的画面,只能是在梦中,这看似和谐、静穆的桃源美景背后蕴含着太多好景不再、好梦难圆的无奈与悲哀。
  翠翠就是这样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她情窦初开,对爱情有一份朦胧的向往和一种讲不明白的感受,对二佬的爱情只是出于本能,却备感落寞与孤独;听外公讲妈妈的故事,神往倾心;梦中听到二佬的歌声,觉得是做了一个顶美顶甜的梦;在外公和她“讲笑话”的时候,内心充满羞涩;期盼着再听到二佬的歌声,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而当外公唱了10个歌后,她又自语地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沈从文细腻地描绘出了这个自然之子一种原始的天然的淳朴,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美,是人性美的化身。(板书:温柔清纯、自然人性)
  (一同学举手)
  生16:我觉得对爷爷的刻画丝毫不亚于翠翠。
  师:哦?请举出例证。
  生16:如果要与翠翠作对比的话,我以为可以用“笑”和“哭”、“硬扎”与“柔软”来对比。
  师:你指出来,我们画记号。
  生16:“温和悲悯地笑”、“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佬的强烈意愿和对翠翠的深切关怀。“硬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人生体验,但翠翠多情的情怀被歌声唱得柔软了。
  师:让我们为他精彩的分析鼓掌!人性美不仅从翠翠的淳朴个性看出来,还可从人物的人情美看出来。(板书:人情美)课文中还有哪些人物有至诚至纯的真情宁?
  生17:还有大老、二老的兄弟情。
  师:同学们课后可以好好研究,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正是在老船夫与孙女平淡无奇、微有波澜的日常生活中,小说展现了一幅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画。
  对人性美的剖析,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学生默读课文,一会儿有学生举手。老师见学生沉默,就轻轻地读起来:“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
  师:一起读!
  (师生齐诵有关写景的片段)
  生18:纯美的人性产生于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环境中。
  师:很好。这里的灵山秀水、奇花异草、茂林修竹,都如诗如画,令人神往。我们自己找一句写景的语句,同桌互相商量讨论,看这些写景的语句的好处。
  生19:我最喜欢“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写得具有山里环境的特点,也很好地配合了人物心神纷乱的心情。
  生20:“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这些景物写出了边城的清幽、秀丽和宁静,是一个原始的纯净的大自然的再现。
  生21:这是以自然的清新来写人心明净。
  师:大家都注意到景物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很好。《边城》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家园,清新优美的山水与淳朴的乡情风俗,自然淡定的人事命运,健康、诚实、善良、淳美的下层人物形象,三者完美和谐,浑然一体,为我们展示了一份优美、自然、健康的人生形式,构筑了一个自然和谐的生命世界。这就是《边城》为我们展示的人性美。
  生22:那为什么要写成悲剧呢?
  师:啊,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的确,我在读的时候,总觉得始终缭绕在黄昏山水间的薄雾,有一种使人哀愁的美丽。沈从文自己说(用幻灯片打出):“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先说一说作品蕴涵着的深深的。悲的意蕴有哪些?
  生23:大老无奈地背井离乡而死是一种“悲”。
  生24:爷爷的希望也是一种“悲”,没有结果。
  生25:翠翠无望的等待是一种“悲”。
  师:让我们再来听听黄磊的《等等等等》这首歌。
  (幻灯片打出歌词:“在那个与世界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秋/等过第二秋,等到黄叶滑落/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
  师:说说感受吧!
  生26:流动着悲剧的旋律,感觉符合当时的真实。
  师:作品写于哪一年?
  生26:1934年。
  师:《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一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这人生“背后蕴藏的热情”和“背后隐伏的悲痛”,才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人性的大美。
  沈从文的墓志铭有两句话:照我思索,能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这不仅是他的人生总结,更是认识他的作品的重要途径。回去以这两句话为材料。

《边城》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