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423285

[ 江海燕 文选 ]   

“咯”“哒”正流行

◇ 江海燕

  现代汉语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啊、吗、呢、吧、了、的”,它们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基本涵盖了汉语语气词的各种用法。基本语气词是最常用、最典型的,在这些基本语气词的基础上,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出现了读音变体,或者由于语气词连用而形成合音变体,又或者仅仅是被书写成不同的字形而有各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比如语气词“啊”可以有“呀、哇、哪、哈、呵”等变体,“吧”有“罢、呗、啵”等变体。
  有这样两个语气词,他们在最近的网络语言、社交平台媒介语言中异常活跃,甚至在纸媒中也有泛化趋势。请看以下用例:
  (1)国足又添堵了怪门柱咯?(《长沙晚报》2015年9月4日)
  (2)别看她已经40多岁了,头上也冒出了白头发,但她的言行举止却给我们一种感觉——萌萌哒!(《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2015年第Z2期)
  先来看作为语气词的“咯”,《现代汉语词典》各版一直都有收录,注音为“lo”,并将其语法功能与“了②”等同。“了②”释义为: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a)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某种情况:下雨~。b)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天一下雨,我就不出门~。c)表示认识、想法、主张、行动等有变化:我现在明白他的意思~。d)表示催促或劝止:走~,走~,不能再等~!
  显然,词典中“了②”的四种情况都不能完全匹配现在的网络当红语气词“咯”的用法。请看下面更多的例子:
  (3)又是亚军,怪我咯?(《北京晨报》2015年8月19日)
  (4)假酒:怪我咯(《广西工人报》2015年8月18日)
  上例中的“咯”与“怪我”搭配,构成了2015年十大流行网络关键词之一。据说“怪我咯”最先来自动漫经典台词,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话者的自我检讨,但实际上说话者的意思却是责备对方指责自己,表示对对方的不满。同时还含有“自暴自弃、懒得解释”的意思,即说这话时心里还是觉得不关自己的事,不是自己的错……这些“言外之意”都是由“怪我”搭配这个特殊的语气词“咯”来承载的。如果不理解“咯”真实的语气意义,那么整个句意可能都会理解反了。这时候“咯”的使用,不能说只是表达反义,还增加了一种戏谑的口气。
  与“咯”的广泛运用几乎同时或稍早,另一个语气词“哒”也红遍大江南北。“咯”在“怪我咯”格式之外使用也很广泛,“哒”却更多黏附在“××哒”格式中,最常见的有“萌萌哒”“美美哒”“棒棒哒”“暖暖哒”“甜甜哒”“满满哒”“粉粉哒”“稳稳哒”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5)用叉车挂灯笼挪鸡蛋稳稳哒(《武汉晚报》2015年10月16日)
  (6)怎样才能把证件照拍得美美哒?(《北京日报》2015年1月23日)
  (7)由它层层把住质量关,确保家电质量妥妥哒。(《合肥晚报》2014年11月20日)
  上面的“××哒”格式主要用作谓语,实际上“××哒”格式也渗透到了其他语法位置:
  (8)小鲜肉“萌萌哒”地根本停不下来(《常州晚报》2015年1月1日)
  (9)一个棒棒哒藏族小伙子(《中国民族》2015年第11期)
  (10)粉粉哒不只是樱花(《兰州晨报》2015年4月29日)
  显然,上面的例句中“××哒”做了状语、定语甚至主语。“××哒”中的语气词“哒”换成“的”行不行呢?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没有什么损失,但语气意义远不及“哒”:“哒”因为与“萌萌”等重叠格式在一起也具有了“可爱”的意味,而与之语法功能最接近的语气词“的”则缺乏这层义素。
  可见,“哒”远非“的”那么简单,两者不具有可替代性。实际上《现代汉语词典》里收录有“哒”,同“嗒”,是拟声词,用来形容马蹄、机枪等的声音。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收录作为语气词的“哒”。由此可知,写作语气词的“哒”应属借用字。
  有一种说法是“哒”是“的啊”的合音,但从上面收集到的出现在各种语法位置上的“哒”来看,迅猛发展的“哒”与“的啊”也已经不具有对等关系。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有些表达将“××哒”看成一个整体,需要另外加“的”或“地”来连接,如上面的例(8)。
  有少量“哒”脱离“××哒”格式,其萌化作用还在,可以增加与读者的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比如:
  (11)除了满足耳朵,喜欢潘越云的粉丝们最近眼睛也超惊喜哒。(《晶报》2015年6月13日)。
  (12)不要上传大于5分钟的视频,小编不会通过哒!(例句来自“搜狐网”)
  例(12)是一个表达拒绝的句子,但由于语气词“哒”的使用,使得读者感觉虽是拒绝,语气上却没那么生硬,接受起来也容易。这正是“哒”的萌化作用起到的功效。
  一般来讲,语气词属于虚词。虚词在语法系统中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它们比表达实际意义的实词要更稳定,封闭性较强。在今天网络语言随社交媒介扩大的形势下,新词新语几乎每天都在涌现,而且已经波及了词类中比较稳固的虚词部分,语气词“咯”和“哒”的走红就是例子。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所谓“新词新语”出现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化迅速,语言表达为交际服务,自然要体现这些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亟待丰富其细微的表达形式。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植根于方言,却没有将任何一种方言全部照搬来用。它是一种抽离出来的语言体系。为什么文艺节目尤其是曲艺节目中盛行方言?就是因为有很多言外之意是那些具有特殊表达意义的方言词才能传递的。这样说并不是在否定普通话,相反,普通话作为抽离出来的语言系统,更适合在方言差别如此大、人口如此众多的我国来推广。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普通话也需要成长,需要日益丰满,许多言外之意或借用方言,或通过有广泛沟通基础的网络来补充创新。这些都是普通话发展的生机所在,只不过我们要密切关注这种发展,去芜存菁,让语言生活良性循环起来。
  据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近十年来的语言生活变化中共出现了5514个新词,但其中三成多新词生命力也就一年。这恰恰说明面对呈汹涌成长态势的新词新语现象,我们要密切关注其使用动态,分析其特性、功能及变化,让我们的语言有一个更好的生态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