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作为初中语文教材名篇,已无数次被专家学者们研读、建构乃至解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小说中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理解。长期以来,菲利普夫妇这一人物形象被解读为“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对人性的异化”,把菲利普夫妇当作嗜钱如命、淡漠亲情的代表。因此,不少学生对菲利普夫妇的行径嗤之以鼻,更有甚者,他们成了学生眼中“恶人”的代名词。这种“简单粗暴”的解读模式一旦普及并深入人心,不仅影响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而且会把学生与真实的文学、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隔离开来。这种套路式的思维,把经典作品里的人物形象简单化、人文内涵扭曲化,消解了作品丰厚的文学价值,也降低了读者的思维品质以及人本素养。
小说作为富有人文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裁,能让人的心灵得以慰藉和满足。阅读小说能使阅读者体会到他人的喜怒哀乐,体会到美丑善恶,激起阅读者对人类的同情和关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怀。
对文学作品“标签化”的认识,由于缺少对人物作为“人”本体的理解与思考,只会让学生漠视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人性的特征、人性的可贵。
基于此,对于文本和人物的模式化解读并不能触及文本最原始的样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开掘。
深度解读:从浏览式泛读走向梳理性深读
深读一:菲利普夫妇的“心电图”
文本最浓墨重彩的部分是菲利普夫妇和于勒在船上偶遇的情节,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特点在这一部分得以凸显。
菲利普夫妇对于传说中那个“发了财”的于勒可以说是“望眼欲穿”。文本描述如下: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于勒却以这样的形象出现了:
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从这段简短的白描可以透析到,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产生了惊天的波澜。
随着于勒的身份逐渐被证实,菲利普夫妇寄希望于勒改变其生活状况的愿望逐步坍塌,这种失落感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逐渐达到饱和。在此过程中,夫妇两人的表现不尽相同,却同样浓墨重彩。
菲利普先生先后出现了“不安”“放心不下”“脸煞白、眼呆直”“神色狼狈”等不良反应,菲利普夫人也出现了“害怕”“哆嗦”“躲避”“暴怒”等行为举止。如果模拟他们此时的“心电图”,大概是这样的:
当菲利普夫人最终确定于勒的身份后,她暴怒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菲利普夫人称呼于勒为“贼”“讨饭的”“那人”。这和他们见到于勒前的称呼——“好心的”“有办法的”形成了鲜明对比。贪婪、势力、不顾亲情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面对与想象中差距如此之大的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梦想落空,生活的寄托也随之覆灭。如果可以,他们宁肯自欺欺人地相信这不是他们的亲弟弟,无奈在事实面前只得选择了咒骂和逃避。这部分作者对菲利普夫妇动作、语言及心理描写可谓极尽能事,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因此,读者们的情感天平不自觉地偏向了于勒,这个穷困潦倒、终招人弃的可怜人。与此同时,菲利普夫妇也背负了“恶人”的骂名。
问题的取舍:从随机式提问走向价值性置问
深读二:“真实”≠“恶”
文本解读到这里,课堂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几乎所有学生都在忙于指责菲利普夫妇的倒行逆施。然而,如果真实的于勒出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们一定不会像菲利普夫妇那样对待他吗?
课堂顿时进入了“真空”状态。此时学生的迟疑也许便是最好的答案。当身份转换之后,我们除了谴责菲利普夫妇的行径之外,又能够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走多远,又能够为于勒做些什么呢?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又能奢望“衣服都要自己做,东西都买打折的,连请客吃饭都不愿意答应,只因为害怕要回请”的菲利普夫妇做到些什么呢?菲利普夫妇的做法,确实少了几许人情味,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也确实造成了于勒更加悲惨的境遇,但是,这种表现就能或者就只能用“恶”来诠释吗?
对待菲利普夫妇的所作所为,我们除了谴责他们的无情冷血,就真的无能为力了吗?既然我们作为旁观者也同样会在这样的道德两难中有所迟疑,既然我们的内心也存在着亲情和生活的权衡,菲利普夫妇彼时的心境于我们同样不可避免,那么笔者认为,菲利普夫妇实在“恶”得有些冤枉。面对生活,他们的反应更加趋于市井小民的“真实”。探究到这里,菲利普夫妇的剪影似乎有了些厚度。
要点的提炼:从常规式概括走向独特性开掘
深读三:“真实”得合理却不合情
“真实”的菲利普夫妇不加掩饰地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全盘端出,他们的真实让我们的灵魂震颤,也让我们对亲情充满了怀疑和不安。作者莫泊桑不愧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圣手,在他的笔下,人性的贪婪和自私被放大的同时,读者的内心也同样承受着拷问。
遭遇到了判断失误的学生们,此刻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一时语塞。我们是不是就这样简单亵渎地了文本?我们是不是只能让孩子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在文字表面低空滑行?
带着这份惶恐,我再一次走进小说,我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我要告诉该学生,文本有它“理智的深邃”。
对于一部小说来说,初一读,我们读的是跌宕起伏的故事;初二再读,我们读的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初三接着读,我们希望读出真实而又矛盾的人生。这也恰好印证了文本的三个层次:表层,文本讲了什么(看故事);中层,文本想要讲什么(品人物);深层,文本应该讲什么(谈生活,谈人生)。教师的使命,就是率领学生一一解开文本的密码。这也暗合了小说家的意图,他要赤裸裸地展现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与此同时,他也努力地开掘着人性中被忽略却值得被肯定的另一面。
在小说中,除了菲利普夫妇,另一个人悄无声息地把这一切记录在眼里,那就是“我”。
在故事发生的始末,“我”始终“冷眼”观察着一切,言语不多,和菲利普夫妇的激烈反应相比,“我”的心电图大概是这样的:
自从于勒出现以来,“我”亲历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全过程,与父母激烈的态度不同,“我”表现出超越同龄孩子的冷静。我们不禁会问,在他的心中,于勒叔叔意味着什么?是毫不相关的陌生人,还是给他们全家带来转机的福音?他的默不作声,是对父母行为的抵触,还是无所谓的无动于衷?
“我”作为文本的叙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人,他的内心平静得非同寻常,这本身就值得关注。对于“我”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向文本的深层次挖掘。反复体会文本,“我”的内心独白渐渐浮出水面——越是平静的水面,越能孕育惊天波澜。
下面两段话是小说中的“我”在得知于勒身份前后对其外貌的描写:
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确认前)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确认后)
这两段文字看似平常无奇,无非是对其外貌的细节描写,然而仔细揣摩,后者除了文字数量多了之外,还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微妙的区别在于,多了两个词语:“看了看”“又看了看”。法国著名作家儒贝尔说过:“看不看得见,和眼睛无关,而是看用不用心。去爱,就是用心去鉴识。”这是作为侄子的小若瑟夫眼里的于勒叔叔,他用眼睛记录着对于勒所有的印象,表达着对其简短、特殊的感情。
眼睛和相机不同,它不是照单全收,但可以无中生有。在目睹了于勒在船上的境况,目睹着父母对待于勒判若两人的态度,若瑟夫选择了用眼睛默默注视着他眼中的叔叔,这个他“熟悉的陌生人”。船上的若瑟夫,也许不会想到他将以这种方式和于勒相认,不管父母的态度是多么强硬,若瑟夫多么好奇他的这个叔叔,他用心按下快门,仔细留住这位叔叔给他简短而真实的第一印象。仅仅是因为多看一眼,眼睛和心灵想通,心灵和情感相连,于勒的形象在他心里便由陌生变得熟悉,甚至由熟悉变成相知。这个可怜的于勒叔叔并没有发财,甚至依然那么贫穷、拮据、低人一等。正是人群中多看了这一眼,至此若瑟夫的岁月里多了一种情感叫惦念。
我们再来看一句话,在“我”的眼里,于勒不是“贼”,不是“讨饭的”,不是“那人”,“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亲亲的问候,也许已经透露出“我”的一点小心思。小说到此已经完全暴露了“我”的真实心迹。若瑟夫在心里已经和于勒相认,这是在他观察于勒许久后告诉自己的内心独白,句子很短,情感很真。此时的若瑟夫没有站在父母一边,他内心的情感天平完全偏向了于勒。莫泊桑不愧是短篇小说圣手,在这一句中,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嘲讽,对“我”能勇敢和于勒相认的褒扬,此时通过若瑟夫的这一句内心戏得以凸显。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既然若瑟夫愿意和于勒相认,为什么没有大声喊出那句藏在心里的呼唤,为什么不直接冲上去给于勒一个亲人般的拥抱?在心里默念,不也在表示“我”依然没有和于勒相认的勇气吗?即使他的行为强于菲利普夫妇的六亲不认,但至多也就是个敢爱不敢言的胆小鬼。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话:“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初读时我们不禁会想:十个铜子,好少啊。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细心体悟“我”的内心困境,这十个铜子,也许不仅仅是金钱的数量,而是包含了很多。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它们,并使之完美的心理趋向”。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情景,捕捉、填充空白,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兴趣,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通过对十个铜子小费的深读,学生们顿悟了:用金钱的数量衡量感情,未免将感情搁置,使人性黯淡。作为若瑟夫,这十个铜子已经是他的全部,是他对于勒亲人身份的高度认同,这一举动甚至超越了简单的亲情。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人性的闪光,触摸到了他人性的温度。他占领了成人无法理解甚至无法达到的精神高地。笔者随即追问: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我的叔叔于勒。”没错,六个字,作者希望看到的所有感情、态度、价值,全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