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第6期 ID: 402002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课本剧表演

◇ 杨凝芳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本剧表演,对于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表演再现课文,可加深学生对文章情节的记忆,帮助其背诵课文。如《狼》一文的教学,可采取角色表演的方式,屠户和两只狼分别由学生表演,表演者将屠户的心理通过神态及动作表现出来,将“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情景表演出来,惟妙惟肖的表演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有效的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情节的记忆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其次,课本剧表演还有助于满足学生表演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培养创造能力、组织能力、鉴赏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等,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积极地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课本剧表演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一定要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理解透彻。如果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不能理解或理解不透,那么表演只会哗众取宠或草草收场。譬如,《石壕吏》被演成了闹剧、笑剧,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透主旨,为了表演而演。学生一定要对文章主旨有一定的把握,角色表演时,才能把握分寸,表演得体。
  2.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课本剧表演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精心的准备。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不能为了凑热闹,而让表演走了形、变了味儿。课堂表演的准备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的揣摩,对剧情的熟悉和对台词的熟知,一定要将表演的程式烂熟于心,有的还要加以合理、适当的想象,甚至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教学《皇帝的新装》“展新装”一部分时,扮演皇帝的学生可以依据文中“于是皇帝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将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一句话,进行合理的想象,表演时学生可以通过挺胸、腆肚、撇嘴、满脸骄横、目空一切等一系列的动作及神态,将“更骄傲”的神态活灵活现地演绎出来。有时表演还包括道具的准备,如《窦娥冤》中渲染情境所用的音乐背景及“六月飞雪”的场景等,都需要学生挖掘聪明才智去精心准备。演出前学生把碎纸屑放在电扇上,随着剧情的需要,打开电扇开关,碎纸屑纷纷落下,仿拟下雪情景。窦娥发誓时,学生选取了悲情音乐渲染情景,窦娥扮演者动情演出,血泪控诉,台下学生或颦眉、或嗟叹,继而掌声雷动,演出效果较好。
  3.可采取两组或多组轮流表演模式。课堂表演一般至少应有两组乃至多组学生轮流登台表演,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各组表演结束后,观众还要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舞美等。由于存在竞争,每组学生都有团队意识,认真准备,都努力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团队的协作精神得到体现。演出结束后的甄别、评选权交给不参演的观众同学,采取投票方式产生各项奖,并由观众代表陈述投票理由,观众学生往往评价中肯、到位,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评价的生成和过程,也是对演员的鼓励和支持,获奖的演员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没有获奖的演员也会从评价中暗暗地找到不足之处,获得启迪。
  4.表演结束后学生应对表演体验反思。表演结束后,由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舞美设计等剧目组成员谈表演体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反思。反思还包括对剧情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主旨的把握,以及对剧情、人物形象的理解乃至再创造等。一次,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后,观众学生谈观看演出的感受时,一位经常违反纪律、不爱学习的男生积极发言,说道:“我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学生们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通过全方位的反思,课本剧的演出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的层面,引发了学生理性的思考,真正的发挥了以演促教的功效。
  5.学生应有充分的表演自由权。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对课本剧的表演横加干涉,不要限制、约束学生,应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当然,放手并不代表不闻不问,整个编演过程,如遇学生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帮助,这种帮助是民主协商式的,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6.教师在表演结束后应有总结发言。表演及自评结束后,教师应对所有参加演出的学生表示感谢。同时用精要的语言对课本剧表演做点评,并回扣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让课本剧表演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课本剧表演应既有感性的体验,又有理性的色彩,大有研究的价值和空间。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点滴的做法,管窥蠡测,一孔之见,望方家批评指正。
  
  杨凝芳,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泗县。责任编校:郑利玲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课本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