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第6期 ID: 401996

  

语文课堂的导入策略

◇ 翟锦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教学效果良好,妙趣横生的课,需要老师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课堂导入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
  那么,如何选准最佳切入点,生动顺利地进入文本呢?结合鄂教版语文八年级的教材,联系相关教学实际,我谈些粗浅看法。
  一.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创设情境是课堂美育的基本步骤。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的课文,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契机,教师应采用有效方法,创设课文需要的情境,将审美期待这种内在情绪外化为审美注意。
  例如在教《三峡》时,我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和导入语:
  教学情境:在《长江之歌》的音乐中利用多媒体展现三峡风光。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导入语: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壮丽的景色,也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而长江上最为瑰丽多彩,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长江三峡。千百年来,人们为三峡留下了无数的诗篇。杜甫写道:“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写尽了瞿塘峡水的赫赫声势;李端的“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则慨叹了巫峡的缥缈朦胧。而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说,历代诗人们描写了飞流直泻的三峡,烟雨苍茫的三峡,那么,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郦道元,走进古时的三峡畅游三峡吧!
  这样紧扣文本的画面和充满浓浓诗情的语言,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与熏陶,易于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抓住契机,激发兴趣
  国内国际的时事要闻、电视媒体关注的热点,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等,都是我们教学的契机。抓住契机导入文本,能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课本中选有数量较多的优美诗文,并且多安排在春、秋季节授课而这时又正好是春游、秋游时节,因此,我们应抓住契机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进而去发现文字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魅力。在讲授《游山西村》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春风拂柳,绿了河山,正是春游的好时节。不过,限于条件,我们不可能亲自去领略祖国所有的名山大川,但值得庆幸的是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诗人作家为我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优美文字,我们可以通过文章来领略。上学期我们曾随鲁彦静听大海,领略过海的温柔恬静和汹涌壮美;也曾随老舍去济南,享受冬日济南的温晴秀丽。今天,我们再来跟随陆游一道去欣赏山西村春天的山村美景,感受它的古风民俗。
  三.别出心裁,增强趣味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我们不仅讲求“知世论文”、还注重“知人论文”,而我们的简介往往流于老套,语言也呆板,有一个教师在简介苏洵时,就别出心裁,值得借鉴。他说,此君有两点值得同学们了解:第一,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此君可谓大器晚成;第二,他养了两个好儿子——苏轼和苏辙,唐宋散文八大家,苏家占其三,这一点,大概只有曹操能与他媲美。如此风趣的语言,确能感到古文不只是“之、乎、者、也”,其中也有很多乐趣,学习的劲头自然就会更足了。
  四.适当拓宽,增加积淀
  中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有一种神秘感。因而求知的欲望就会更强,在讲授古代作家的散文名篇之前,我习惯于用几分钟时间赏析该作家的一首诗,这样既适当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比如,教《记承天寺夜游》我是这样导入的: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么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句子(出示小黑板: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在这首诗中挖掘出了西施与西湖二者之间深刻的类似之处,西子无论怎样打扮都美,西湖无论晴雨都美。而且二者都具有天然的美的资质,具有本色美。正因为具有内在的资质美,故能随物赋形,变化出无限生动丰富的形态美,使得“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苏轼的诗歌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么他的散文又如何?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他的名作《记承天寺夜游》。
  喜欢不等于知道掌握,我们教给学生一定的赏析方法,拓宽他们的视野,他们就会主动阅读更多的美诗美文,从而增加文化积淀。
  五.传授方法,变乏为趣
  现代诗歌是中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文体,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诗,其作者与意境学生颇为陌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讲授不得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授《土地情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也许,你曾经向老师请教过“现代诗歌的赏析方法”,而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无终南捷径,全靠多读”,的确,诗要多读体悟,但并非无法可循,今天,我们将通过四步来学会对现代诗歌的赏析,一读,感受音乐美,二想,体会画面美,三品,把握意蕴美,四析,感受情感美,在此赏析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尝试仿写。
  这样导入,既消除了学生的畏惧感,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可以充分调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六.设置悬念,步步深入
  悬念使作品峰峦叠嶂,摇曳多姿,曲折迷人,被人称为“引人入胜的绝招”,它使读者心中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读者急于求知,充满悬念的导语,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
  鲁迅的小说《药》,有位老师是这样利用悬念导入的:
  “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赤县”,“神州”外,也曾叫“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了两家,而且华家吃夏家的血,这说明了什么?
  秋瑾,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为推翻腐败的满清王朝,她投身反清斗争,被捕后,不幸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秋——夏,时令相对,指姓;瑾——瑜,同为美玉,因此人们说作品中的夏瑜是暗指秋瑾烈士,鲁迅为什么要这样暗指呢?
  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
  这里设置的几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撞击着他们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会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的目的。
  当然,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所以,在导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导应多样
  导入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特点采用多样化方式。
  2.导出精彩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老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伊始,教学才可能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3.导要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要讲究个度,要导得适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练而不冗长,简明而又准确,体现语言的魅力。通过教师导语的表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继而爱上语文。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种好一半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舞台,教师从优化整体的原则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文体,找准切入点,适时而引,因时而动,给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
  
  翟锦,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三中教师。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芳草潮》《散文诗》等刊物,已出版长篇小说《花开的声音》。责任编校:晓 苏

语文课堂的导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