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十分重要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要不要教的问题。比如现在叫得最响的口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具体规定“教师讲课不得超过5—10分钟”,教师要做课堂的隐身者,要站在课堂的角落里。很显然,这几乎是要取消教师的教了。难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真的不该教了?
所谓教学,本就包涵着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教,则此种教学,实际上是自学而不是教学了,教师在教学中就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其实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学。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学生学,而且还要教师教,学生的学处在教师教的引导下。所谓学,是要学自己不懂不会的东西,懂了会了,就不必学了。正由于此,学生的学,就存在着困难。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少走弯路,有多快好省的效果。知识浩如烟海,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这些知识,他们当然可以自学,但自学如在黑暗中摸索,其学,就难免少、慢、差、费。教学不一样,有教师的指引,其学,可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所以教师的教,绝非可有可无的事,否则,就是把教学变成自学了,教学就失去了它原本应该有的意义。
我们还必须注意,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同数学、物理等学科是不一样的,它有自己的特点:数学学科的知识只是数学,物理学科的知识只是物理,它们具有单一性的特征;语文学科则不一样,它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所谓语文,既包含有语言文章的内容,还包含有语言文学的内容,甚至还包含有语言文化的内容。概括地说,所谓语文,是指一语(语言)、三文(文章、文学、文化)。显然,语文学科,同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一语三文”中,不仅文章、文学、文化同语言相关,而且即使是文章、文学、文化也常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这就可以看出,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它首先当然是由字、词、句组合而成的,所以它就不能与语言无关;它有去(荷塘)——到(塘路)——赏(荷塘)——返(回家)的完整的篇章,所以它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文章。它有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精巧的艺术构思、美妙而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和微妙细腻的情感表达,所以它又是一个典型的文学作品;它所体现出的主题思想,不仅有浅层的暂时逃避的思想,而且还有深层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这就使它不能不具有中国人文文化的底色。总之,在《荷塘月色》中,是“一语三文”具备的,而且是交织在一起的。语文学科的这种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很不易,就更需要教师的教来引导和帮助。而教师的教,是绝不可忽视的。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统一在一起,这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的作用是引导,要留出空间让学生体验过程、培养综合能力。
所以,当前的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该不该教的问题,而是教师会不会教的问题。“名师出高徒”。教师只有会教,学生才能会学。学生会学,是教学的目的,更是检验教师会教的标准。只有学生会学,才能证明教师会教。会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然而如何才能算会教呢?我们认为,在于教师明白了该教什么和该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也并不新鲜,而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有人希望建立某种教学模式,来解决问题,不过似乎都未得要领。究其原因,在于任何模式,都是公式,都不能贴近教学的实际,都不能真正解决会教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以为,要解决会教的问题,应该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而不应是从所谓模式出发。
首先从该教什么的问题谈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课文,教师所教的对象是学生。而课文又各有特点,学生亦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教什么,就应该由课文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前面说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课程,是包含着“一语三文”的有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交织在一起的,有复杂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常常是(而不是全都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之中的。语文教师教这些课文,一是不可以不分轻重主次的面面俱到的教,二是实际上也不可能不分轻重主次的样样俱全的教(因为有课时的限制),而是要有重点的。而重点,不是指课文中的枝枝节节的问题,而是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明白了这一问题——重点,就不仅能全面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深入地理解课文。所以教师能在课文中找出重点,是语文教师该教什么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这只是从课文方面说的。另一方面是还有学生。在学生方面,存在着一个是否懂、是否会的问题。懂了、会了的东西,就不必教;只有那些难懂、难会的东西,才是教师应该教的对象。学生难懂、难会的东西,就是难点。难点,是语文教师该教什么的另一重要方面。难点,是指学生说的;重点,是指课文说的,教师所教的对象,就应该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难点。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的要素:教师、学生、课文。教师该教的对象,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难点,则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教师、学生、课文,就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了。
其次,来谈谈该怎么教的问题。该怎么教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采用什么方法,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是由于教师、学生、课文都各不相同,方法亦应有异。因此,统一的方法,是不可能寻到的。在此,我谈四点认识:
(一)学生能懂、能会,是教师采取什么教法的依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文重点中的难点——难懂、难会的东西,转化成学生的能懂、能会。学生的能懂、能会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方法服从于目的,所以采用什么教法,要以能懂、能会为依据。能懂、能会亦有所不同:能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理解课文中难懂的东西;能会,是指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能理解课文中难懂的东西。能懂,是能会的基础;能会,是能懂的提高。在能懂与能会中,能会当然更重要,但是没有能懂,也不可能有能会,所以两者都是很重要的。教师采用什么教法,都要以有利于学生的能懂、能会为准则。
(二)引导,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前面说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这里所谓的教,不只是教师给学生讲解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学课文。具体地说,是引导学生去学课文重点中的那些难懂、难会的东西。这种引导,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学,而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学,这同母亲牵着一岁左右的孩子的手学走路一样。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避免学生学走弯路,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获取新知、具有新能。
(三)设疑,是教师进行引导最有效的措施。
我们认为,教师有效的引导,关键在于善于设疑。只有设疑,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兴趣,学生就爱学;有积极性,学生就会主动地去突破难点,达到能懂、能会。语文教师应该提出有质量的疑问,使课堂成为学生兴趣盎然的空间,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设疑,要从关键性的词语出发。语言既是文章的载体,又是文学和文化的载体。正是因此,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不能悬空地谈文章、文学和文化,一定要从课文中的词语出发,这是语文教学同纯粹的文章、文学、文化教学不同的地方。然而每篇课文都由众多的词句构成,语文教学不可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都关注到,只能去关注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词句。所以语文教学中的从词句出发,其实也只能是从关键的词句出发。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荷塘月色》中的艺术构思,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学的难点,应该是教师该教的对象。对于这个对象,我们不应心浮气躁地凭空讲述,而应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用设疑来引导学生学习。我以为,其中的关键词语,就是“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两句。在“这是独处的妙处”中,我们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独处”指独处何地?此地有何特点?“妙处”所指的是什么,有何特点?“这是独处的妙处”说明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指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去求得答案。此时,学生可以独自探索,亦可互相讨论,当然教师也可适当指点。最终使学生明白:独处的地点是塘路,此塘路幽静。“妙处”指的是轻松愉快的感情,此种感情正是无是非、无得失的审美感情;此种审美感情是来自很幽静的自己独处的塘路。这样就使学生明白了审美主体的感情,是来自于审美客体的道理。
该怎么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应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前面所谈的四点,只是笔者认为应该重视的四个原则。我认为,掌握这四条原则对于该怎么教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朱艳,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责任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