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意识日渐浓厚。然而,对于如何促成高效的对话以及如何调控对话等问题,部分教师尚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对话”失控的现象
教学对话过程中,应该是各种信息流向交叉存在,并且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信息流量适中,否则,教师把持“话语霸权”或者学生天马行空地肆意发言,就会给教学带来危害。一方面,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经常能听到课堂里教师这样的指令:“这段话谁来读给我听听?”“这个问题谁来回答?”“再给你们3分钟……”等等。有些教师“主宰”课堂的欲望十分强烈。这是一种危害教学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自己在师生对话中的角色定位不当,甚至因害怕“灌输”而放弃了讲解,致使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过犹不及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阅读课的设计时,从备课到讲课,乃至作业的批改都由学生轮流进行。这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使学习效果处于低层次。
二、对于课堂对话的认识
对话应是多层次的、多方向的、负载充足信息的,并且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目的的。教学对话的过程应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以文本言语(教材)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的动态过程。包括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多发表意见、进行对话的机会。根据发言者的语言指向,我们可以将课堂上的发言分为:教师指向全体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向个体学生的发言,学生指向教师的发言,学生指向同学的发言等。这些发言的指向,就是对话信息的流向。同时,发言还有时间长短的差异,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发言的信息量肯定也会有差异。如果把课堂上发言的信息量简称为信息的流量,则:发言次数多或持续时间长的一方,信息的流量就大;发言次数少或持续时间短的一方,信息的流量就小。
但是,“对话”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否是“对话”不能以发言的形式论,课堂对话的成败也不能以信息流向是否多样、流量是否平衡论。有的发言时间长,但不能引发思考,没有信息和情感的交流,也无所谓对话。有的发言单一,例如名师的个人宣讲,虽然学生发言量小,但是能引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思考,这也是成功的对话。那么,在这里提出要调节课堂对话的流量和流向,主要是强调要增强课堂对话的可控性。
三、增强课堂对话可控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教学现象以及对教学对话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以下策略增强对话的可控性。
(一)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个体发言。
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即教师尽量少讲话,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地独立学习和思考后,畅所欲言、平等对话,以便充分发挥集体思维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和利用集体资源和智慧,使每个人都从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另一方面,教师不得不作出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不带偏见和个人色彩。教师应正确地看待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学会关注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他们最真切的人文关怀。
(二)维护对话的民主性,保证学生的平等发言权。
学生也存在个性差异,有些人不爱或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而有些人却很“健谈”。总是试图表现自己,在对话中他们夸夸其谈,控制着局面。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较优异者,他们的发言容易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但其他学生则没有如此优越的自我感觉,他们倾向于退避三舍,尤其是当看到已经有人在唱主角的时候。这一问题在新课标实施后表现得比较突出,有的“对话式”语文课堂只是部分学习成绩优异者的表演场而已。因此,课堂上要对发言进行调解,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发言的机会。
(三)教师要合理引导
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否定教师的引导。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我们不排斥这种威信,不管多么新颖、灵活的课堂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要作一个比较成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起到激起、展开并延续对话的作用。
当学生提出一些不同问题时,教师应运用机智,快速反应,紧扣文本,筛选问题,及时让学生讨论;当学生争辩、相持不下时,教师应积极调和,以合作者的姿态提出建设性意见,表扬学生的独特表现,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既不可简单地肯定一方,也不可武断地否定一方;当有的小组偷换话题、节外生枝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以保证讨论尽快达到预期目标;当一个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意见之后,教师应及时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值得注意的是,“精讲”也是一种重要的对话方式。因为教师精当的讲解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也就是在促进学生用无声的言语与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不能因为反对“满堂灌”而不敢讲、不愿讲。教师要关注的是怎么讲、讲什么,而不是讲不讲的问题。许多名师上课就是从头到尾地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远比七嘴八舌的“讨论”强得多。什么教学方式能给学生更多的营养、帮助他们成长,那就采用什么教学方式。当然,“精讲”不等于“讲深讲透”。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味着有更多的有效学习时间,而更多的有效学习时间则意味着学到更多的东西。讲解要精练,留给学生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和师生互动的时间。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