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8期 ID: 376187

[ 施海刚 文选 ]   

试论“读”的要义

◇ 施海刚

   这里的“读”是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现在涉及这一话题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当大家都在大谈特谈“对话”、“预设与生成”等的时候,读似乎成了一盘冷门菜,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然而,我认为,读实在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精要所在。这正如张田若先生所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没有了读的阅读教学就是一种伪教学,甚至可以说,读得不够彻底的阅读教学就如同水中望月,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忌讳,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更是一句空话。
   纵观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不令人担忧。在“对话”、“合作研讨”、“拓展延伸”等成了课堂时髦之时,读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点缀。甚至有人认为,读是传统教学方式,违背新的课程理念。在这种影响下致使部分语文教师在公开课上尽量压缩读的时间,运用各种花招来满足某些人的所谓“新理念”。殊不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知,读应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扇窗口。可以说,不明白读的重要性的老师就不懂语文教学。今天,我就谈一点自己对“读”的要义的理解,以求教于方家。
  
   一、读出问题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也早已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者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问题应该是一切教学的起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敢把提问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总是自己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学生,等待学生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即使有个别学生想回答,也怕陷入老师精心设计好的提问陷阱。这样,阅读教学无疑走入了一个怪圈:教师满堂问,等着学生满堂答。一堂阅读课倒像个记者招待会,只不过换了个角色,教师成了“记者”,学生成了“新闻发言人”。当然也有自觉“高明”的教师,在课堂尾声处加一句“还有不懂的问题吗?”以期“体现”一点新课程理念。我以为,这样的阅读教学已经完全背离了阅读课的本质。不要忘记,学生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首先应体现在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力上。
   教师应明确,读出问题是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需要教师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质疑,敢于质疑。正如美国的布鲁巴克说过的话:“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价值之所在。
   李镇西老师便是倡导“读出问题”的身体力行者,他的每一堂课都是从自由读——提问开始,整堂课就是在“你问,我问,大家问;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过程中进行。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我以前上课,往往是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所谓“牵牛鼻子”,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立足点是在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的。因此,我主张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②
   可见,读出问题是阅读教学的起点,符合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有机地进行整理或整合,发掘出问题的价值点,为阅读教学服务。读出问题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读出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读出感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或感受到语言的精美,或感受到情感的丰富,或感受到思想的深刻,或感受到结构的巧妙。学生要读出感悟,读是重点,只有多读、细读,学生才能深入文本,才能读出其中的精妙之处。理解是关键,只有理解文本,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读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感悟的基础。读出感悟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样才可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理解和感悟。
   在我们所常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或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用参考书上所谓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用作者的情感覆盖了学生的心灵空间。殊不知,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写出了作品,作品也就拥有了不同的意义和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去读《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阅读作品,并不应该仅仅是作者情感的一种还原,而应该常读常新,读出作品的时代意义。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今天我们来读,不应该只读出海燕作为革命者的象征,更要紧的是读出海燕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从而去体会那种奋斗的快乐。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对文本不同的感受角度和感受能力,作为教师应该极其重视学生由此形成的对作品独特的感悟。教师永远无法代替学生个体对文本进行感悟,教师所能够做的只是给学生创设自主感悟的氛围和空间。
   读出感悟意味着学生在阅读课上自由地感悟,自主地感悟,自信地感悟。读出感悟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教学就应该不断地让学生在读中感,在感中读,从而建立起学生的生命语文。
  
   三、读出自我
  
   李镇西老师认为,所谓“读出自我”,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这是李老师在上课时向学生所做的解释,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读出自我。
   罗素说,参差不齐乃是世界的本源。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就是说,人是各具特色的复杂生命体,个体是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③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它,“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张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性存在生存着”。④所以,可以说,个性乃是人的生命存在。语文课程理论也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个人面对同一个文本,由于个性差异,会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
   读出自我,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这是前提和关键。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心里有学生,懂得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读出自我,需要教师的真诚,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文本,教师喜学生之喜,忧学生之忧,乐学生之乐,愁学生之愁,用真诚去唤起学生的真诚,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的生命之行。
   我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个学生这样谈了自己的感想:“老师,我真羡慕鲁迅小时候的生活,可以听蟋蟀们弹琴,可以拔何首乌的根,可以摘覆盆子,还可以在冬天捕鸟,这样的童年生活真有趣,不像我们除了作业就是电视。”另一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还是喜欢我们现在的生活,不用像鲁迅那样读似懂非懂的文章,我们现在的文章比他们有趣多了,更何况不会遇到那么严厉的先生。”针对学生的不同感想,我赞赏他们从文本中读出了自我,而这两位学生的发言恰恰体现了本文的一些思想内容。
   有位教师在教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让学生谈一谈对“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句话的理解。有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在小学时,有一次考试,成绩很差,我的心情十分不好,回到家时,妈妈虽没有骂我,但是她哭了,我知道,是我太让妈妈伤心了。那一段日子里,我的心情差到了极点,不想跟任何人说话。今天,我读到这一句话,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会有伤心的时候,而且,伤心的日子总会过去的。”一首本不易理解的诗,就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有了深刻的感悟。由此可知,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出自我是何其重要。
   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生命体验的过程,语文学习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我甚至偏颇地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掌握多少知识是次要的,情感体验、生命价值应该比知识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读出自我就是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通过不断地阅读,在文本中寻找自我,在心灵碰撞和矛盾冲突中不断丰富自我,创造自我,提升自我。那么,我们也就赋予了阅读教学更深层的意义。
   阅读教学,读乃是第一要义。读出问题、读出感悟、读出自我均立足于学生。抓住读的根本,我以为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遵循的原则。希望我们的课堂多一点朗朗书声,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点质疑问难,少一些“问题炸弹”;多一点真诚体验,少一些浮光掠影。读吧,这是语文生命之所在,更是学生精神之所系。
  
   参考文献:
   ①转引自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册,第421页。
   ②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0页。
   ③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202页。
   ④〔日〕香山健一著,刘晓民译《为了自由的教育改革——从划一主义到多样化的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第100页。
  
  (作者单位:东阳市八达初中)

试论“读”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