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9期 语文建设 2015年第9期 ID: 359217

[ 肖培东 文选 ]   

赛课,不是赛车

◇ 肖培东

  七月成都,一场颇具规模的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如火如荼。
  《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祭十二郎文》《报任安书》……一看课题就有一种深深的担忧。文言文,经典名篇,又都是较长篇幅,很多语句文意生涩,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怕也要一节课。这一节课怎么个赛法?既要疏通文句,读明白,又要探究思想,读深厚,一节课,真能做到吗?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承载体。尽管文言文早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完全脱节,但为了延续中华文化、丰富个人文化内涵,我们必须要学习。只是文言文的阅读毕竟有别于现代文,莫说舒缓的文言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合拍,历史的变迁更使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朱自清先生认为学生学不好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对古代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不熟悉;二是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典籍不熟悉;三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会的问题不去查证。这样来看,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贵在理解,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文言文教学必须给足时间去完成字词与文意的理解,这是基础。《滕王阁序》,虽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但更多的是“披绣闼(ta),俯雕甍(me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遥襟甫畅,逸兴遄(chua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e)。睢(sui)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un);邺(ye)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样充溢着大量难理解字词的骈体句子。天才王勃“一言均赋,四韵俱成”,韩愈“读之可以忘忧”,是读懂其心;对我们学生而言,首先要读懂其意,否则只能越教越忧。
  这些文言文课,教材编订时都给足了课时(两课时或三课时),这保证了我们教学文言文有充分的时间,是科学的、合理的。教师要扫除障碍,要疏通文本,要“文”“言”并举,非得用这么多的时间不可。那么,赛课给出一节课时,是要教师教出什么模样的文言文课呢?也许有人会说,长文短教,深文浅教,可是再怎么取舍我们都得完成基本的阅读理解。没有疏通又怎么取舍,深浅或长短首先要搞明白文章是什么。读不顺、读不通,怎谈深浅理解或长短取舍!
  第一位参赛老师教学《滕王阁序》,问学生读文章的第一感受,学生说“拗口”“不好懂”,这就证明了这篇长长的美文在阅读上有着诸多障碍。怎么办?给学生更多时间?一字字地阅读疏通?老师不敢,评委在看着,听课老师在盯着,他斗不过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马上再问“最重要的是作者借此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是不着边际地说,老师无奈直接告知“兴尽悲来”,然后生生地去找“兴尽”向何处,“悲来”自哪里。这位老师设置的主问题其实很精巧,却耽于学生对文本生疏,只好自己上阵帮着给指出来,否则就这一个“兴”“悲”也得绕到下课铃声响。别简单地说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不够,文字的生疏、语句的晦涩、时间的短暂,教师的启发有时真不得不带上暗示性、指向性。篇幅长,情感深,语句难,既要宏观梳理,又要细节咀嚼,还要拓展牵引,“时间”真的够吗?很多时候,这样的教学都像是京剧舞台上的打斗,花枪稍稍碰碰就立马换下一个节奏。
  再看《兰亭集序》,赏析第一段,感受兰亭之“乐”,每个老师都爱教,但是感受兰亭之“痛”就出现问题了。老师幻灯片上的“一痛”“二痛”“三痛”以及王羲之的哲人眼光,即便学生读通了文句,没有足够时间的深思细品也是很难理解的。这真是难为上课的老师了,更难为学习的学生了。这些学生,在这样的文言文课上真的学好了吗?多半还是空虚的,犹如干瘪的谷粒,只是外面看看很饱满而已。
  点评老师说得很对,比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通过对语言、文本的揣摩来挖掘思想之美,不要把自己的东西一下子就给了学生,要给学生主动质疑的空间等。问题是,这样去做了,势必不能完成整个教学进程,甚至只能完成一小部分教学。我们自然可以评点参赛教师这样那样的不足,同时也该想想“一课时”要求是否也是这种课堂不足的重要推手。这些传统名篇,我也听过多堂公开课,那些上得精彩的,多数是在学生预习上下足了功夫,也就是说,实际上已属于第二节课时甚至第三节课时。很多名师执教这类文言文,给他四十分钟,往往也是前半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后半段仓促如知“老之将至”。评别人好评,我们自己操刀也会在四十分钟面前捉襟见肘,再怎么取舍,必要的教学环节都是不能省略的。很多课其实不是输给了设计,而是输给了时间。
  那么,为什么两课时三课时的课必须在一课时完成,而且竟然是如此长长的难懂的文言文?一课时,我们究竟能帮助学生学到什么?这仓促的教学结束后,谁来为这一课埋单?
  对好课的评价,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也就是他们学到了什么,又是怎样学到的。一课时,教师慌慌张张地赶着走,学生神情茫然地被推着前行,他们真的把《滕王阁序》种植进心底了吗?无奈赶进度,必然做成夹生饭,蜻蜓点水,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这样一来,我们不禁思考:赛课要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赛?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比如换成适宜在一课时完成教学的文章(有些长文章确实也是适宜的),比如在《滕王阁序》后面注上“第一课时”这样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体现人文关怀的提示……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好课一定是学生充分进入学习场的,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读得熟稔,也就是读得准确流畅,才能去揣摩、体味,品出古代文学经典的醇香。绕过“言”而谈“文”,文言文教学的重心必然偏离。好的文言文课,不仅要有“文”上的润物无声,还要有“言”上的春风化雨。而这,必然要有充足的时间提供。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颗尊重的心,尊重语文本质,尊重教学规律,尊重文本,更要尊重学生。吴非老师说:“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就像是在拼命赶路,总是急匆匆的。”一课时教了两三课时的文言文课内容,其实是一种超进度的教学。急于赶进度的建筑最易倒塌。教学上,除了进度,我们还要考虑学习内容的深度、学生活动的参与度、思维训练的宽度与厚度、学习活动的效度等。教学要讲究容量和节奏,这些讲究更是教师的执教水平。赛课要展示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智慧不假,但更要展示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照。那么,赛课组织者,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利于发挥的真实的执教平台,而不是给他们铺上“F1”赛道,让他们违背教学规律去“赛车”。   当然,作为参赛选手,是不是也该从教学的实际规律出发去思考问题。一节课,我能讲到哪里,我最多可以讲到哪里,全班大多数学生能学到哪里,怎样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真实的学习需求,这些问题,在备课时都应该做好思考。设计上求简洁,教学上求实效。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品的品,实实在在地教语文。真实地去教学,完成与课时、学情相适合的教学内容,参赛选手会获得更多的掌声。教学绝不可迎合功利的眼睛,别为完整而让细节残缺,因为教学总是有遗憾的,如果我们真诚对待每一个细节,这遗憾也就成了最可回味之处。
  别总用“别出心裁”违背教学规律,也别总用“取舍”应对我们的质疑。最需要取舍的是我们的心,舍去浮躁,舍去功利,舍去炒作,留下我们对语文教学最真实的灵魂吧!诚实,才是最重要的教学品质。教得真实,学得真实,赛得真实。真实了,我们甚至不会失望。
  网友热议 王清
  读了肖老师的文章,笔者深有同感。像这种赛课如赛车的状况并非个例。事实上,只要举办类似的赛课,无论大赛组委会如何进行周密考量,也无论赛课老师如何进行学情预设,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赛课如赛车的现象。问题的关键是,赛课的本质诉求在于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因此,才会在赛课的过程中,出现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为了完成教师精彩的“设计”而带着学生拼命“赛车”的现象。这既是赛课的体制本身决定的,更是重“教”轻“学”的教育哲学使然。因此,如果一味地把责任推给评委老师和赛课老师,未免有失公允。因为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一个语文老师最为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也是赛课评委最为基本的评价常识。
  改变这种情况,不妨尝试把“赛课”改为“赛学”。二者虽是一字之差,但内涵大不一样。把“赛课”改为“赛学”之后,无论是教师,还是评委,都会自觉地把着力点聚焦到基于学情的“学习内容的深度、学生活动的参与度、思维训练的宽度与厚度、学习活动的效度”等层面上。赛课如赛车的现象,便会得到有效遏制。事实上,学生“学”好了,本身就是教师“教”的功劳,而且这是更高层面上的“教”。这样的“教”,同样能看出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同样能展示教者的语文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也同样能达到组委会“赛”老师“课”的目的。
  张林建
  肖老师的文章恰恰印证,现在的语文教学亟须一种态度——“真”。
  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经典文本的永恒魅力,的确在挑战人类对于艺术审美的经验。尤其是那些集欣赏性与思想性于一身的长篇经典作品,体会其真正的文学魅力恰恰需要一些慢功夫、笨功夫,需要摒弃的自然是那些急功近利的心态。本次赛课,相信参赛选手也一定明白这种最基本的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在解决这种困境时也可能采用了一些耳熟能详诸如“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等精巧的教学策略。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不能忘记一个最本真的教学原则——教育在于成长。
  “成长”没有快速大法。语文教学也需要文火慢炖,有一些看似是笨功夫,却是必要环节。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需要将最基本文句意思梳理清楚,求真见义,在此基础上才能领会文言背后的文学艺术及文化品位。在基础的文字、文法、文化等文言元素中领会真意,谓之“死去”;在此基础上方能追求文学审美、培养文化情怀,让学生在当今社会中体会古人智慧,汲取文化精粹,谓之“活来”。这种“死去活来”的文言学习方法当然也会耗费一定的气力和时日,但这种笨方法“大巧若拙”。在某种意义上,语文学习不应该圈囿于有限的时间,从广义上说,生活无处不语文;从狭义上看,语文学习应该“目中有人”,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求真当能见美。
  徐长林
  赛课的主体不是教师一个人,而是师生共同体。学生群体的基础与习惯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力的发挥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一节课的时间无论如何也不能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习惯,于是出现不在同一频道对话的尴尬也就在所难免了。肖老师对赛课做了案例分析,揭示了教学内容繁重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客观地描述了课堂上教师急着奔向预设的目标而学生步履艰难的情境,并在透彻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我觉得这是有的放矢,是讨论真问题,是研究真语文。
  肖老师说“很多课其实不是输给了设计,而是输给了时间”,我则认为是输给了没有按照时间来设计,输给了没有量力而行。就一节课而言,不同的学情应该允许有不同的终点。教学,要对具体的学生负责,而不是对评委负责。这应该成为教师参赛乃至平时教学中所应遵循的大“道”。
  孙世梅
  “对好课的评价,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也就是他们学到了什么,又是怎样学到的”,这是好课的不二法则。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学生,只有坚持了学生的立场,教师才能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才会牢固树立文体意识、文本意识、语文意识。文言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如何定位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如何做到“文”“言”“意”兼得,如何确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逻辑起点;文言文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如何避免千课一面,如何基于文本的个性凸显教学的个性;文言文也好,现代文也罢,教师终归是用不同的文体来进行语文教学的,如何立足语文的学科品性,进一步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完成语文独当其“任”的“任”……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肖老师的这篇文章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