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后,各省市纷纷公开其优秀考场作文。笔者搜索阅读,发现优秀记叙文如同往年一样仍是稀有珍宝。同样,八年高考阅卷经历也让笔者感叹,每年的记叙文在众多的考生作文中只占少数,而优秀记叙文更是凤毛麟角。多么希望那些闪现着灵气与生活色彩的记叙文能多些啊!
一、记叙文写作。魅力在哪里
1 有实在感
大多数考场应试议论文,常常流于空洞乏味,而记叙文叙写人或事,只要不胡编乱造,无论文笔如何,总是很耐读,优秀记叙文更是人物形象充实,事件描绘具体生动,褒贬全在字里行间。例如,《王大爷的早餐店》[1]和《小巷面条香》[2]两篇文章,同时写了早餐店老板的诚心、实心(智慧中的善),王大爷和老人的形象通过具体的事例,通过餐客的言行直接或间接地塑造起来,读来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2 有创造性
阅读记叙文总带着期待,期待与众不同的选材,出乎意料的情节,独出机杼的构思,总忍不住为学生“怎么想到写这个”而惊讶与感叹,会对学生“如此地表达”而叫好与佩服。例如《写作的智慧》[3]和《瞳孔之内》[4]同为考生临场就地取材之作,前者用幽默的语言遗憾地告诉老师,所教的写作智慧一样都没有用到,却真正道出了“真正的写作”是什么,实在是智慧。后者则从监考老师的“眼睛”里感悟到人生的某种状态,萌动着智慧之思,十分机智。
3 有人文性
每篇优秀记叙文都充满着人情美、人性美、人事美,一篇篇文章背后都站着一个个充满着独特个性的小作者,而这也是每一位作者所具有的素养与情怀的体现。例如《左手粪叉,右手笔杆》[5],将爷爷的“农人味儿”和“夫子气”天然融合,充满人性美;《农之月令》[6]礼赞农家智慧,充满人事美;《老爹》[7]诚实善良,充满人情美。
二、考场记叙文缺失。问题在哪里
1 师生体悟敏感性太弱
潘新和教授认为,“没有生活”并不是中学生写不出优秀作文的理由,“读书、思考、发现”才是写作的王道。只要是人就有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关注生活、体悟生活,只有让眼睛、思想和心灵保持敏锐,方能表达出独特的感受和发现。现在的师生大部分忙忙碌碌,教师不读教科书参考书之外的书籍,即使读书,也少有人动笔进行互动性阅读,写文章更只是评职称的需要;再看看学生,要么不读书,要么读书功利性十足,巴不得读了书就会在作文分数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否则便认为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做一道数学题。如此这般,师生在应试路上走得匆匆,停不下也慢不下脚步去欣赏途中美丽的风景,磨砺自己粗糙的心灵,哪能感知身边人、事之美好,写出具有美好情怀的记叙文呢?在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需要培育一颗感悟美好的心,培养一种讲述故事的能力。
2 作文教学功利性太强
作为一线中学教师,笔者深知中学作文教学举步维艰,唯分数是瞻。相比而言,议论文文体好教,有所谓的格式可以套用,在平时的应试中可以有效提分。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选择议论文教学和写作,这就使得作文训练局限性太大。大部分材料作文的议论文文体倾向比较明显,让擅长写记叙文的学生无从下手,平时作文训练记叙文写得少,到高考时限于题目、考场紧张感等因素,放胆写记叙文的就更加少了。
教师作文教学、研究以议论文为主。学校提倡学生订阅《作文素材》《素材超市》等杂志,学生会将一个事例不同话题变换使用,长此以往,写作文就是组装,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认为议论文好定分、不费时,高考阅卷者也普遍有此心理,所以在中学教者看来,这种心理及评判的标准是可以被当作作文教学目标被实施的。在作文辅导中,有些写记叙文的学生也经常令教师失望,因为低幼化、假大空实在让教师“想说爱你不容易”,如此记叙文得分往往不如一篇机械的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所以“不如写议论文”或者“不许写记叙文”等指导话语将学生的写作引向了议论文的轨道。而一个班级绝大多数的学生写议论文且能得到不错的分数时,那些纠结于写记叙文且分数忽高忽低的学生也就不再想写记叙文了。
三、不让记叙文输在转折点。办法在哪里
1 师生要培植心灵
据《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今年高考作文,江苏三分之二的考生都写了议论文,但最拔尖的几十篇优秀作文中大多数是记叙文。江苏高考阅卷组专家表示,要通过《现代快报》向江苏高中师生传递一种信息,一种期待,一种恳请:高中作文教学,多关心一下记叙文吧!阅卷组还告诉大家:中学教师所认为有程式可套作的议论文连“保险分”也拿不到,而那些写得好的记叙文,均在生动描述“小经验”“小能力”“小境界”的基础上,揭示“小升华”,进发“小灵感”,展示“小美妙”。随’
这些“小升华”“小灵感”“小美妙”则都是来自心灵。心灵修养是写作的本钱,教师首先要通过阅读写作培植心灵,然后成为学生的榜样、熏陶者和引导者。当教师将好书推荐给学生,将阅读体会倾诉于学生时,学生怎会无动于衷;当教师将自己的心灵之作诵读给学生听时,学生怎会不受到感染及鼓励;当教师鼓励、嘉赏有着言语天性和个性的学生时,激活和荡漾起的是学生灵性和悟性的生命涟漪。一个教师的心灵世界开阔,思想机敏,学生的生活眼界也是开阔的,文字也是充沛的。因此,师生共同修养心灵,在阅读与写作的园地里,细细地咀嚼、体会,刻意去寻求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感动,真诚地倾吐、表达,或内容朴实或语言幽默或构思奇特或情意感人的记叙文才会丰富作文教学园地,作文教学才会摆脱枯燥贫瘠的现状。
2 命题者要心怀人文
“心怀人文”是对命题者的要求,也是期待。如何通过一道作文题目检测出中学生真正的写作水平,是各省市作文命题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作文题目是开放的。所谓“开放”,第一不是“被立意”,题目中观点不被预设;第二不规定文体,学生自选擅长文体;第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身,让学生和作文题目没有距离感;第四可以两则或多则作文题目供学生选择。
仔细研究今年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对文体的要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北京卷。大作文是二选一,作文一为命题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文体规定为记叙文;作文二为文体自选,当然包含诗歌,相比湖南、福建还规定只能写两种文体的做法,实在是大气。当然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北京考生选择作文二写作要远远多于作文一,原因不言而喻,命题作文从立意和写作内容上都局限了考生,如果改为半命题作文“假如我与
生活一天”,那可写的内容就相当多了,仍旧符合文体要求。
学生的写作特点不是整齐划一的,有的偏理性,有的偏感性,有的擅长议论,有的擅长记叙抒情,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随笔或日记写作中所运用的文体是记叙文、散文,而到高考考场,遇到一个不擅长的被规定死的命题,实在是不得不收起文思,板起脸来说大道理。很多时候考场八百字的作文水平与这个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并不相当,所以说,高考作文指挥棒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只有命题开放度越大,越体现人文性,教师写作训练的导向才不会单一,才会鼓励学生多写富有生活化、情趣化的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记叙文。
3 “高层”要善于等待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一语道破天机,要在文字技能之外下功夫,诗外功夫比诗内功夫重要得多。写好记叙文的关键,素材非常重要,素材来自哪里?生活及书籍,看到的、听到的、感触到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蓄多了,厚积薄发,可写的东西自然也就多了。这些时间与空间从哪里来?很大一方面依赖教育行政部门实实在在地减负,真真实实给语文教学多一点阅读写作及“生活”的时间。积蓄需要时间,薄发需要等待,这是一个看不见显性分数的过程,却是一个让人值得期待的过程。常言道,一个最应该读书的地方就是学校,一个学校最富有的地方就应该是图书馆,一个最该阅读的群体就是7~18岁的青年。这个年龄阶段读的书会成为骨骼,化作血脉,是以后人生成长的准备。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学科,它不仅仅传达知识,还应传达人的情感,传递爱与善。通过阅读经典,能够在学生心中撒下人文的种子,能让他们心存善念,获得文化的启迪,获得信念乃至信仰。具有这样情怀的青年,会细腻地感知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会真诚地热爱他们的生活,会以友好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们的师长、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这样,他们笔下流淌的必然是阳光。而这些内容及情感的叙写流露,是议论文文体所做不到的。
参考文献
[1][3][4][5][6][8]七篇高分记叙文告诉你:小故事往往胜过大道理[N],现代快报,2015-06-25
[2][7]2015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选[DB/OL].http://www.360doc.corrdcontent/15/0625/18/440216_4806504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