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9期 语文建设 2015年第9期 ID: 359205

  

基于语篇衔接理论的作文批改

◇ 荣维东 朱小燕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作文批改主要基于结构语言学进行,本文则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衔接理论,探讨作文批改的原理和有效方法。
  一、语篇衔接及其原理
  1 何为“语篇”
  语篇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功能语言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长短自由、具有独立交际意图的语言运用单位。一般来讲,语篇可以是文章,但语篇的范畴比文章要广。大到篇章、段落,小到一个句子甚至词语,只要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就可以叫作一个完整的语篇。语篇着力于研究句子层次之上的单位,“从而使说话人的目的和意图贯穿整个语篇,达到交际的目的”[1]。
  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v和Hasan)指出:“语篇由句子构成,句子与使用语言的情景发生联系;把与情景相关的句子连成一篇,并使得读者与听者能够把语篇与句子的任意组合相区别,这就有赖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纽带关系,这种纽带关系就是语篇的衔接。”[2]由此可见,语篇的衔接和传统作文教学要求的“文从句顺”有所不同。
  2 语篇衔接
  传统的作文批改主要基于结构语言学理论,着眼点在字词是否准确,语句成分是否完整,前后句子是否通顺。这种批改主要关注语法和句法形式上的正确,而不是语义逻辑和语境上的连接。
  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衔接更注重语义的逻辑、语言的交际效果和整个语篇上下文情境的内在联系。“连贯的语篇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从头到尾贯通全篇,将所有概念有机地串接在一起,达到时空顺序明晰、逻辑推进层次分明的效果。”[3]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4]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简单把优美的词句、华丽的辞藻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含有恰当衔接手段的互相有意义联系的句群与段落结合的整体”[5]。韩礼德认为:“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贡献来自于衔接,它们是每种语言都具有的把语篇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资源。”[6]
  从语篇学上看,衔接是语言的语篇功能和交际功能的体现。简而言之,就是要让读者读起来明白通畅,便于理解作者的意图。衔接让“写作者或说话人建立起跨越句子边界的关系,使篇章内的句子扭结在一起”[7],这样就填补和完善语篇自身存在的大量空隙,让语篇“形成连续话段或句子的语言整体”有了现实意义。衔接是语篇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它是“连字成句、连句成篇”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确保语义连贯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师运用语篇衔接理论指导作文批改,可以更好地实现语言的表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联,语义表达和交际情景之间的融合统一,对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语篇衔接与作文批改
  从语篇衔接的定义和原理来看,衔接是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实现语篇中各语言成分的语义联系,它在帮助上下文词句紧密联系、实现篇章形成连贯语言整体中起着桥梁作用。
  教师的作文批改主要是看学生作文内容和主题是否一致,语言表现形式是否与写作意图达成一致。教师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既要关注语篇各要素之间深层的语义联系,还要关注语篇衔接形式是否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因此,作文批改是一项超越语法句法层面,高于文字表面意义的积极教学语用交际活动和语篇交际能力。除了需要传统的语法句法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衔接与连贯知识,以及篇章语境知识。作文不仅仅是句子层面的写作,更是篇章交际层面的写作。只有从篇章层面和交际功能的角度,理解衔接在实现语句连贯、语义畅通以及篇章结构上的重要作用,作文批改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学生的语言水平才能超越语言能力训练的层面,走向语用交际能力层面,即真实言语运用能力的层面。
  二、语篇衔接的手段
  最早指出语篇衔接手段的是韩礼德和哈桑。他们在专著《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指出,英语的衔接手段具体归纳为五种: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8]词汇衔接具体可分为原词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和词语同现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许多语言学家开始对语篇衔接进行研究。黄国文等把衔接形式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类,其中语法衔接实际上是韩礼德和哈桑提到的前四类。[9]胡壮麟把衔接手段分为四类:指称,结构衔接,逻辑衔接和词汇衔接。[10]到了90年代中后期,许多学者将英语和汉语在实现衔接手段方面的具体选用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他们普遍认为,“英汉两种语言所采用的衔接手段的种类基本相同”[11]。
  在写作中,语篇意识可以有多方面的体现,最为突出的当属衔接手段的使用。优秀的语篇不是简单的词句罗列和堆砌,而必须是言之有序、意义连贯的有机语言整体,其连贯性要通过衔接手段“把结构和意义上能够互相解释的成分”连接成一个整体。对汉语写作而言,常用的衔接手段既包括语法衔接,也包括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具体体现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四个方面,词汇衔接则由复现、同现、其他词语替代组成。总而言之,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始终围绕主语使用、内容指代、关联词运用、语句内部逻辑等方面来判别语篇衔接使用情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抓住“主语冗余或缺失、内容指代不清或混乱、关联词语误用或缺失、语句跳跃、语义缺少关联、语句顺序混乱、缺乏逻辑”[12]这些类型来指导。
  三、运用语篇衔接批改作文
  下面是我们根据韩礼德等人提出的衔接的五种手段,并结合汉语语篇的特点,对作文批改进行的一些尝试。
  1 照应
  所谓照应,简而言之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需要依靠另一成分为参照点,即语篇中一个语言成分和另一处或几处的某一个可以彼此问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它是衔接手段中最明显的一种,也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手段,它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缜密周到,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从汉语语篇来看,照应主要有三种: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在这三种照应中,依据所指对象的语义类别以及指称方式,照应又表现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例1】
  难忘爸爸的生日
  (1)我自己曾过过许多精彩的生日,但都随着时间淡忘了。爸爸的生日没有美味的蛋糕,没有欢快的生日歌,但我至今难忘它。
  (2)8月23日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打开QQ,一个好友生日提醒窗口跳了出来。我像往常一样赠送了生日礼物,送他一个大蛋糕,再送一个金元宝。可当我看到他的名字时,我怔住了,我慌忙把即将送出的礼物取消,快速关闭窗口,因为,那人正是爸爸!
  (9)虽是给爸爸过生日,但自己也收到了一份贵重的礼物,感谢爸爸。我难忘爸爸的生日。
  选文第(1)段文末的“它”从语义表达的角度来讲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小作者并没有这么做,应该说这个指示代词“它”加在上面不仅照应了之前作者交代的“爸爸的生日”,同时可以起到强调作用,强调小作者对“爸爸的生日”重视和难忘。文末第(9)段小作者运用首尾照应的方法,再次强调“我难忘爸爸的生日”。
  这位小作者在升格作文中,自觉地运用语篇衔接中的照应,让自己的作文首尾照应,内容指代明确,使行文布局更缜密、更流畅、更完美。
  2 替代
  替代是指为了使上下文连接简洁顺畅,用某些词语去代替上下文中所出现的词语。在语法和修辞上,替代被认为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替代使语言简明、精练,避免表达上显得烦冗不堪,同时又可以达到自然衔接上下文的文意、突出主要信息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替代的技能,能够让文章自然顺畅,简洁明了。汉语中能够用于替代的有五种形式:代词、数量结构、“的”字结构、简称、借代。
  【例2】
  五月的南方(初稿)
  南方的五月是迷人的,①南方的五月万紫千红,各种各样的鲜花开得正盛:②红的鲜花庄重大方,黄的鲜花亮丽尊贵,粉的鲜花秀气活泼,到处是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蜜蜂发出嗡嗡嗡的声响,你看:③东边一大片蜜蜂在空中飞舞着,西边一大群蜜蜂在花海里来回转着,在辛勤采蜜的同时又给花儿授粉……此时的南方五月俨然相当于北方的盛夏时节了。
  从学生初稿作文来看,语言重复累赘,不精简,上下衔接不自然。画线①中的语句和前面的重复,可以改成“她”,用代词来替换更简洁自然。画线②中的三处“鲜花”完全可以用“‘的’字结构”来替换。因为从本段语言的前后联系来看,只要写成“红的庄重大方,黄的亮丽尊贵,粉的秀气活泼”就完全可以让读者明白这些“红的、黄的、粉的”是“鲜花”了。画线③处的句子在描写蜜蜂数量上所用的数量结构词语过于重复,小作者完全按照“数量结构+名词”的结构进行表达。这一句经过教师运用语篇衔接理论中关于“替代”手法的评价和点拨,小作者在升格作文中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
  蜜蜂发出嗡嗡嗡的声响,你看:东边的一大片在空中飞舞着,西边的一大群在花海里来回转着,是在辛勤采蜜,也是在给花儿授粉。
  这样一来,语言精练,节奏明快,语义贯通,易于理解。
  3 省略
  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指出:“省略是指话语中留下了一些特定的结构空位,这些可以根据别处的情况填补还原。正因为如此,结构空位的话语就同别处的话语发生联系,从而形成了连贯。”因此,省略的这一部分必须从上下文中去寻找,这就使得省略具有了语篇衔接的功能。需要特别指出,在汉语写作中,省略的应用必须保证“被省略的成分与它的对应成分在结构上应当是一致的,还应当出现在句中同一层次上,否则一般不能省略”[13]。
  在汉语写作中,省略可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三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出现该省不省、不该省而省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学生对于语篇衔接中省略的运用还处于模糊状态,不能准确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批改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个方面,理解、掌握并自然地运用。下面以名词性省略为例,阐述句子主语能否省略的情况。
  【例3】
  我的初中生活(初稿)
  我小时候立下的①誓言是他日长大要好好侍奉我的父母,让他们安享幸福①的愿望。在只身一人来到离家十多里地的初中学习前,我对这里的环境、同学、老师没有什么了解,可以说是一穷二白。②现在※已经过两年半的生活学习,对他们了解了不少,也使得从穷乡之地走出来的我更加对自己能融入这个大家庭充满信心。
  上文①处中的“誓言”是该句的主语,它已包含有“愿望”的含义,所以后面无须再用“愿望”,这句话犯了“主语该省而未省”的错误,造成语义重复。②处中标※处是主语的位置,在汉语写作表达中一般倾向于不省略。因为语段中第三句发生了话题转化,前一句是讲“我”对师生相处的了解,而②句则是说明“我”的学习时间。这样,被省略的成分与它的对应成分在结构上不一致,语义不在同一层次上,需要再次出现主语。该同学初次写作时并没有注意这层关系,出现了“主语不该省而省”的情况,造成了偏误。经过教师批改点评,学生在后来的作文中规避了这些情况,达到了语篇衔接中省略的自然运用,使作文前后意思连贯得体。
  功能语言学认为:“作者或说话者生成语篇的目的就是传达一些信息,为了有效地传达更多的新信息,总是要使用省略已知信息的手段来突出新的信息和重要的信息。这就是遵照话语的‘经济原则’来构筑句子的。”[14]当语篇主要是对人、事、物进行的描写,当前后描写的指代对象没有发生变化时,成分省略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反之,当被省略的成分与它的对应成分在结构上不一致,并没有出现在句中同一层次上,这就不能省略。
  4 连接
  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往往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上的联系。在汉语写作中,连接成分的使用是篇章衔接的又一重要内容。它们是词、句、段、篇的黏合剂,是篇章中最基本、最直观的衔接方式。“因为在语义连贯的篇章中,任何小句或段落之间都有语义上的联系。这些句与句之间各种各样的转承关系,都可以通过连接成分来体现。”[15]通过连接成分,一篇文章得以顺畅贯通。在汉语写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连接方面出现的错误可谓花样繁多,主要表现在四种偏误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   【例4】
  这就是爱(初稿)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正好是周末,趁着妈妈加班的机会,我早早地买好需要的东西就赶回了家中。一到家,①我※把鲜花插在花瓶里,②※把衣服放到卧室里。③※我倒厨房摘菜洗菜,过了一会儿,我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开始做饭。
  我知道妈妈爱吃酸辣面、凉拌木瓜丝、鱼香肉丝,④※爱吃苹果、梨子、西瓜、草莓。所以,我按照妈妈平时做这几道菜的步骤一丝不苟地工作着,经过一个小时的奋战,我终于做好了一桌饭菜。……妈妈踏着六点对时的节奏回到了家里,⑤然后一进门看到满桌的饭菜⑥※感到惊讶:※感动得落下幸福得泪水。
  这位学生的作文初稿出现了大量的连接错误。第一段依据前后文的意思,在①②③处存在“时间连接成分的遗漏”,画线①中标注※处应该加上“先”,画线②中标注※处缺少“接着”一词,画线③中标注※处添上“然后”。这样文中一系列动作的发生用恰当的时间关系词衔接起来,语义就连贯了。在第二段中画线④和前面一句话应该都表示个人爱好,但是在语篇中这两个并列语句放在一起,缺乏一个连接成分,出现了“并列连接成分的遗漏”,应该在此句标注※处加上“还”字,这样使得前后两个并联语句在语义上连接得体,句与句衔接自然。本段中的遗漏还存在于画线⑥处,通过语气推断,应该在标注※处分别加上“不仅”和“而且”,这样使语义层层递进,充分表现“妈妈对我表现出来的爱的反响之浓烈”。上述主要阐述了连接中的遗漏偏误,除此之外,第二段中的画线⑤处还存在连接中的误加偏误,“然后”一词在连接成分中显得多余,反而使文章的语言啰嗦,应该删除。
  5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16]。换言之,词汇衔接就是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从而让篇章具有连续性。“词汇”是英语中对语言单位的称谓,在汉语中则称为“词语”。词语衔接手段主要有词语重复、同义词使用和词语配置。
  【例5】
  我好想对你说
  我和邻居家的三个小孩总是玩不到一块。①我的兴趣主要在阅读书本上,平时闲暇的时候,我总会到市里的图书阅览室借阅图书读,或者搜集点点报纸看。当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③我总是全出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薄上摘抄。但是邻居家的②三个男孩把学习抛于脑后,整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昨天放学回家,我还看见②这三个家伙拽着一位低年级的小男生到巷口处,估计又要欺负别人了……
  上面摘录的学生作文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词语衔接在汉语中的运用。小作者对词语重复、同义词使用和词语配置这三种词语衔接手段进行了有机的运用。首先是词语重复手段的运用:作者重复作用“阅读”“图书阅览室”“借阅”“看报”等词语,使这几句话紧紧地围绕着“阅读”这一主题。然后是同义词使用手段的运用:“男孩子”“家伙”这两个同义词语把前后句子连接起来。另外,小作者在下文中(未摘录)用“屋子、地砖、桌面”这几个部分同义词将几个句子连接起来,把屋内的杂乱、三个男孩较差的行为习惯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另外,作者还用“书、笔和本子”把句子连接在一起,就是通过词语配置来实现的。
  这篇作文正是有了词语衔接,才使成段的说话和语篇前后连贯,才使后一个句子与前面句子之间显出紧密的相互联系,读者才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叙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运用语篇衔接知识进行作文批改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值得探讨和尝试,对于学生而言也应该学习和掌握。毕竟培养学生写出质量高、连贯衔接好、逻辑思维清晰的文章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目标。
  语篇衔接最早应用于英语写作研究中,如果只是依附于现有的英语语篇衔接研究成果是不可能很好解决汉语语篇衔接问题的。因为英语衔接多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重于形式上的连接,而汉语则重于意合法,注重行文上的连贯性。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因此,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比较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更强调思维上的连贯。对汉语而言,常用的衔接手段是词语的衔接,具体表现在指称关系、省略和替代、逻辑连接、言语复现、问答句式等手段。掌握了汉语语篇的形式和特点,体会英汉语篇衔接之间的差异,可以防止生吞活剥西方语言学理论给语文实践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李冰冰,语篇中的词汇衔接分析[J],考试周刊,2007(21)
  [2]Halliday M 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27
  [3]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60
  [4][9]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0,35
  [5]张鸣瑾,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6)
  [6]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7][英]纽南,第二语言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56
  [8]朱昱,英汉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
  [10][1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112
  [11]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沈建华,高年级学生作文中的语句衔接失误类型及教学对策[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a09a20d763231126edb11c9.html
  [13]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0
  [14]姜贞爱,韩汉政论体语篇的省略和指称衔接对比[D],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4
  [15]吴若愚,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汉语连接成分偏误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