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9期 语文建设 2015年第9期 ID: 359216

[ 肖建云 文选 ]   

曾国藩的语文教育思想

◇ 肖建云

  曾国藩(1811-1872)是晚清重臣,一生的主要工作是为政做官,没有教过语文,但他语文修养深厚,诗和古文的水平很高。对此他非常自信:“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1]“惟古文各体诗,自觉有进境,将来此事当有成就,恨当世无韩愈王安石一流人,与我相质证耳。”[2]1908年,林舒(1852-1924)编出了当时影响最大、使用最广的《中学国文读本》,其中第二册收本朝(清朝)文,全册共有文章30篇,曾国藩的作品就占16篇。[3]人已离世,权力不复,当时学界这么认可,虽与个人偏好有关,但也确能说明曾氏语文造诣之深,成就之大。曾国藩虽没有专门从事过语文教育工作,但他有科举功名,是过来人,知道学习内容的轻重主次、学习方法的快慢巧拙、学习目标的远近虚实,应该可以称得上经验丰富。在《曾国藩家书》中,充满着语文教育的智慧。学习曾国藩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完善今天的语文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三个方面予以述评。
  一、学习目的:进德修业,学做圣贤
  曾国藩说:“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4]读书的目的在用,在有大用,完善自身,泽及黎民。不注重学以致用,即使能文善诗,亦不过牧猪之奴。只有达到了很高的道德境界,只有能为国家人民造福,书才没白读。学习目的是学习的方向,它保证学习行为朝着既定的正确道路前进,不偏不倚。目的正确,在向目的奋斗时就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保证效率最大化。曾氏根据当时社会的环境和自身的条件,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可能,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研判,给自己的子弟制定的读书目的,近中期是进德修业,最终目标是学做圣贤。
  进德是要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百姓才会拥护他,追随他,支持他,保护他,为他服务,甚至为他牺牲。道德修养不高的人,很难取得群众的信任。道德修养很差的人,百姓会敌对他,排斥他,避而远之,甚至消灭他。因此,《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诚意、修身”都是讲进德的事。曾氏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在创办湘军之初,军队饷银需要地方政府配合与支持,但因为他当时的声望不足以让别人无条件地慷慨解囊,使他的练军事业屡屡受挫,心情十分郁闷。曾氏深知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家书中常常谈到进德的事。他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5]远离奢、佚、骄,就可能家庭兴旺、事业成功、受人欢迎。平时要严格要求,时刻警醒自己。他常常以自身成败得失谆谆告诫子弟。他自己己亥年在外游历,接受过别人的人情,深以为悔,自省以后绝“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并告诫子弟“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6]
  修业是修习学业,完善学业,在古代主要指读好圣贤之书。曾国藩认为精通了儒家经典,谙熟历史,又懂文学,就是业已修好。业已修好之人是不愁食禄的。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只要业务过硬、技术高超,这个社会自然有自己的位置。曾氏说:“业之精不精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7]“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迭进。”[8]考试结果不要太看重,重要的是读书长知识,修习自己的本领,练就一身非凡武功,就是走遍天下也不用害怕。
  学做圣贤是读书治学的最终目的,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曾氏说:“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9]人生需要正确方向,学做圣贤重在品行德操,修习德行完全可以由自己把握,每天都可以做,每件事都可以做,只要时时想着去做,只要处处想着去做,只要心中常常有圣贤,常常按照圣贤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学做圣贤。这是一种精神追求,完全超脱了物欲势利。他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10]人生于世,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有自己的事业理想,这样人生才有方向,工作才有动力,活着才有精神支柱。曾氏自己一生就是时时以圣贤为标准,偶有戏言戏动,则在日记中对自己大加挞伐,毫不留情。他平时勤苦努力,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虽身居高位,依然勤勉不止,节俭如寒士。不仅如此,他带兵“要求湘军不染恶习”,“严禁偷盗、奸淫、抢掠、吸鸦片、赌博、造谣、搬弄是非,尽量不要饮酒”。[11]李鸿章爱睡懒觉,曾国藩竞用“李鸿章不到,湘军全体不许吃饭”的办法来逼他,从而使李鸿章自此养成勤奋、规则的好习惯。[12]曾氏去处理“天津教案”,自感可能一死,遗嘱儿子“概不许收礼。所留奏稿、古文,绝不许刻布”[13],对自己要求之严,可见一斑。他自己以圣贤的要求为准则,也教育子弟向圣贤看齐。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14]做人要做君子,做完人,做伟人。关注天下,心忧万民,不在意个人得失荣辱,这样才算“不忝于父母之所生”,才算得上男子汉大丈夫。这是曾国藩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对子弟的要求与希望。这种学做圣贤的思想应该是人生的大境界,足以使人去掉任何私心杂念。一个人如果有了这种人生信仰,即使没有物质上的成功,他的人生也应该是充实而幸福的。   二、学习内容:重视科举考试,更重视全面提高
  科举登第,是封建社会一般读书人的奋斗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上流社会,过着一种衣食无忧的体面生活,光宗耀祖,受人尊重,是古时学子们的理想人生。对读书人而言,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比通过其他途径如经商、行医等获得成功要容易,且更易得到社会肯定。曾国藩自己就是走的科举之路,登第之后做官,然后攀升,如果没有科举,他也就不可能有这么巨大的成功。作为过来人和受益者,曾国藩是重视科举考试的。他在家书中谆谆告诫子弟,要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才能更好地赢得科举,如“若夫为科名之学,则要读四书文,读试帖律赋,头绪甚多”[15]。
  曾国藩认为对科举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态度,不要死死盯在科举上。科举一旦成功,就认为万事大吉,不用再努力了,甚至喜极而疯,成为笑话,自不足取;科举失败,就万念俱灰,一蹶不振,甚至剃度为僧,或者自寻短见,当然更不好。曾氏主张眼光应该放高一点,应该看远一点。科举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一种比较高级的手段;由科举成功而做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方式。然而,科举不是一切,除了科举,人生还有很多事,还有很多谋生手段,也还有很多生活方式。人只能利用科举,不能被科举困死。他在家书中常常提醒子弟:“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端,其次则文章不朽,诸弟若果能自立,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于进学也。”[16]“四弟、六弟考试,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17]“万不可徒看考墨卷,汩其性灵。”[18]对科举考试采取既重视又顺其自然的态度,是曾国藩的境界,也是他的智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过于强烈,效果往往不佳;动机适当,效果最好。
  曾国藩重视科举,但不局限于科举,表现出非同凡响的气概与胸襟。曾氏认为,长知识、长学问更重要。知识渊博、能力高超,即使科举落第,也不愁挨饿。他还认为,智商超群的人不应斤斤于科举,应该有大视野,可以参加科举,以为自己的奋斗提供便捷;但是科举之外,还应想得更多,看得更多,读得更多,做得更多,以成就自己的完美人生和家国梦想。智商一般的人虽然也应多读书,但把最高目的放在科举上也就算了,因为没有更多能耐做其他事情。“六弟谨记之。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19]“四弟、九弟、厚二弟天资较低,必须为科名之学;六弟既有大志,虽不科名可也。”[20]追求有分别,人生目标有不同,完全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
  三、学习方法:先专后博,既巧且恒
  为了使弟子学得正,学得快,学得好,曾国藩常常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
  1 先专后博,打基础与广视野相结合
  曾国藩家书中很多地方都谈到读书做学问要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21]“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22]
  光有精专还不行,还应该广博。只有在广博基础上的精专,才是有分量的。曾氏说:“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问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甲五经书已读毕否?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23]曾国藩把“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看作“为学四要事”之首[24],可见他对旁通博览的重视程度。
  2 既巧且恒,尊重规律和勤奋持恒相结合
  巧是指巧妙的方法,恰当的方法;恒是指有恒心,有毅力。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就是巧。做事情刻苦努力,绝不轻言放弃,能够坚持不懈,能够奋斗到底,就是恒。
  语文学习主要包括阅读、写作和书法等内容,在这几方面曾国藩对子弟都有细致入微的教导,我们重点提一下他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曾国藩谈得最多的语文学习方法。他非常重视精读,指出:“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旬;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25]对摘录记疑,曾国藩也特别重视。他认为读书要认真用心,要做摘录,记疑问,写感想,谈体会。这样才能理解得深透,能出能人,形成自己的独得之见,为自己今后做学问打基础。曾氏认为,当朝大儒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就是用这种方法日积月累慢慢写成的。[26]因此,他建议子弟也用这种方法。他说:“尔治经之时,无论看注疏,看宋传,总宜虚心求之。其惬意者,则以朱笔识出;其怀疑者,则以另册写一小条,或多为辩论,或仅著数字,将来疑者渐晰,又记于此条之下,久久渐成卷帙,则自然日进。”[27]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终身写作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28]引可谓英雄所见相同。
  曾国藩也非常重视勤奋持恒。他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29]“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须带在身边。”[30]“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31]“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一百字,万万无问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32]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是做不成事的。在正常情况下,非智力因素永远比智力因素重要。意志力,不仅读书干事业需要,日常生活也不可或缺。正因为此,曾国藩教子弟不忘一个“恒”字。
  曾国藩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了,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并没有过时,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5][6][7][8][10][14][15][16][17][18][19][20][21][22][23][24][26][27][29][30][31][32]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67,245,153,273,49,22,82,52,64,74,230,245,64,64,49,49,138,98,67,23,77,58,60,67
  [3]洪宗礼等,母语教材研究:10[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3
  [4][9]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50,107
  [11][12][13]马东玉,曾国藩大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15,90,91
  [25]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01
  [2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