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触:平时成绩一般、甚至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在一些大型的综合性语文考试中,分数却不低;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有些平时认真听课、语文课一节不落的学生成绩却并不理想。笔者也曾对这一语文学科上的“怪现状”纳闷过,也曾尴尬地解释过某些家长和学生的“苦恼”。随着对这一现象有意识地关注,笔者发现那些所谓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是对侧重记忆的基础知识不太关注,但其课外阅读量并不少,都是读过很多“闲书”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语文素养比较高,在注重综合能力考查的考试中往往能获得高分。而那些心中只有教材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的学生,面对综合性强、运用能力要求高的试题,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应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他反复叮嘱教师和家长:“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
那么,如何进行有益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呢?
首先,站位高远,理念先行,培养兴趣。中小学课外阅读是全民阅读的一个缩影。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就基础教育阶段来说,阅读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高度来重视课外阅读。要从思想高度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还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的能力。课外阅读需要长期有效的时间保证,必须摆脱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给课外阅读订立长效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正为学生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
其次,用好教材,明确要求,内外勾联。学习语文,首先是学好教科书,即课本。教材力求通过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综合性学习板块,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阅读内容。综合性学习以阅读为开端,以口语交际为交流过程,以完成书面表达为最终目标。其中的阅读往往是根据设定的话题,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由选择,课外自主阅读,整理并提炼出所需要的内容或主题。
在学好用好教科书的同时,考虑到教材选文数量有限(三年六册书仅168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量的需要。这就需要强化课外阅读,做到课内外勾联,将课内阅读中所获得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等应用于课外阅读,借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阅读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方面,教师可以充分用好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这套读本,内容丰富,样式新颖,贴近现实生活。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读本选文,与课堂教学进行勾联比对。如同一作家不同作品反映出的风格异同;同一类型作品运用的不同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
再次,积累素材,厚积薄发,灵活运用。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积累有用的知识,积淀有益的营养,提升阅读者的素养。因此,阅读积累历来受到语文教学的极大重视。在《课标》中共有约20多次直接提到“积累”一词。这种强调和凸显给我们深刻的警示和提醒: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要非常关注学生的积累。只有长期坚持,学生从书本上积累,从报刊上积累,从老师评讲过的作文、印发的美文中积累……从中学习选取材料、构思安排、语言表达等。养成积累习惯,自然能厚积薄发,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最后,指导反馈,开展活动,科学评价。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不能光是喊口号,更不能听之任之不作为,而应“有所为”,对课外阅读作出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指导阅读方法,请富有阅读经验的老师同学介绍阅读体会。平时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布置课外阅读内容。一个单元教学结束,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凡是教师重点推荐要求阅读的书目,在平时学业水平检测中要有所体现,让真正阅读的学生“得好处”,同时把课外阅读量纳入学生语文平时成绩的考核,对做得好的学生从正面加以引导,营造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应该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重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外阅读已在《课标》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但要完成《课标》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这一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呼唤真正有益有效的课外阅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开花,广结善果!
刘宏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