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这一话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解决怎么教”这些理念已逐步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和落实。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王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语文”即“教学内容”,所说的“教学”即“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却一个劲地“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怎么活动……即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是“越研究越糊涂”,越糊涂越费事。最好在已有的、基本达成共识的理论框架下,作一些微观的个案研究和探索,也许在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下面笔者以《我的第一本书》教学为例,谈谈散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确定。
一.第一次备课:经过前期准备设计的教学内容
(一)简洁导入
由牛汉的介绍导入(介绍牛汉的人生经历和主要著作。)
(二)研读课文
1.感知故事的温情。读散文,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这是散文阅读的起点。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故事?
2.体悟作者的情思。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我”最想说的那句话。跳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对这一本书难以忘怀的句子。
(1)体会一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2)请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________的书”概括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
(3)大声朗读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4)欣赏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收获自己的思考。散文的魅力和价值,更在于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索。再读课文,说说作者通过记叙第一本书表达对人生怎样的一种思考?
突破:(1)联系文本回答“人不能忘本”的含义;(2)请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读这句话的感受,说感受时请带上“人不能忘本”,赋予“本”特殊的含义。
反思:通过试上,听课老师普遍感觉语文味不浓,对作品的情感体会浮于文字表面,师生对话未能进入语言的内核。经讨论研究,决定保留内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保留内容:一是感知课文中记叙的故事;二是品味作者的情感;三是理解“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需要改进:
1.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时间太紧,学生读书思考时间太少。
2.前两个教学环节有重复,教学中分不清楚。
3.对散文情感的体悟只停留在平面,只是在几个语句上滑行,有肢解文本之嫌,真正的语言品味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学完后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4.三个板块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特别是对作者情感的品味,与对事情的叙述上有明显的不自然,有割裂之嫌。
5.由于学生对背景、作者知之甚少,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流于表面。
二.第二次备课:研讨后的再设计
(一)简洁导入
由牛汉的介绍导入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叙说故事。
(1)读散文,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这是散文阅读的起点。
(2)追问:这些故事中,哪件事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要求:请自己阅读印象深刻的故事,联系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3)生自由朗读喜欢的故事。
2.读课文,体验情感。
(1)“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语句,说说作者对“第一本书”想要表达的情感。
3.读课文,感悟主旨。散文的魅力和价值,更在于作者在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考。
突破:(1)联系文本回答“人不能忘本”的含义。(2)呈现资料:①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诗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但是,之所以我没有向苦难低头,没有溃退,没有逃亡,没有堕落,没有投降,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没有背叛人文精神,没有背叛诗。是因为我相信一定有一种更高尚的,超脱一切现实规范、一切利益计较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值得我去追求。——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苦难与高尚》
结论:苦难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师生在朗读牛汉《根》中结束语文的学习。
反思:本节课应该留下的,一是文中记叙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二是哪些事最令你难忘?带动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三是“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增:继续加大对作者情感的体味,这种体味是建立在对相关文段和文句的揣摩品味基础上的。增加让学生读书以及品味语句的时间,努力让学生在语句中穿行,学会慢慢欣赏。
删:开头对牛汉的介绍,与文本学习关系不大,影响教学时间,与下面学习割裂。中间第二环节对三句话的理解品味流于空泛,教学中难以操作。最后关于牛汉的颁奖词和《根》与文本学习关系不大,应删去。
三.第三次备课:文本研读后的再调整。
经过两次试上,总体感觉受别人的设计和散文教学理论左右太多,缺少对文本的自我研读。想起一句话:公开课与其磨人,不如磨课。为此,我一方面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写在纸上,作备课时参考。另一方面,我又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并作批注。
最终笔者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句话入手,找到了贯穿文本的内在的线:“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对其中的三个关键词 “难以忘怀”、“父与子”和“很难笑起来”作了深入的解读,巧妙地将与我的第一本书有关的事情、情感和人生感悟串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