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能力是学生读懂语段、解答题目的一个基础,也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试说明中就要求“提炼内容、概括语意,概括作品中心意思,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说,概括能力占据了高考考查点的“半壁江山”。遗憾的是,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却不得要领。
任何题型都有解答的技巧,如同杠杆下的支点一样。概括题也不例外。概括题主要有三种题型,每种题型都有其对应的解题支点。笔者就近几年的各种题型做个简单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学生一点启发。
一.概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文本阅读,考生必须掌握解每一自然段、每一部分、直至全文的主要内容。江苏高考最常见的“分析某一段文字作用”的题型,就是要求学生在概括文字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在多层面解析。
概括文字的主要内容,其支点主要有两个:这段文字的主要描写对象及其主要特点。如2006年高考《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5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2007年高考《麦天》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分析这两个参考答案,关键词就是描写对象及其特点。
当然,有时候一段文字并不是围绕一个主体来写的,这就要求联系文章主旨作具体分析。这种特例主要有两种,例如:
①2008年高考《侯银匠》,第二自然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很多学生只能概括出语段写侯菊的精明能干,很显然忽略了一、二两句对侯银匠的叙述。联系文章主旨,侯银匠这个形象虽着墨不多,但他是主要人物。
②如一次模拟卷中的《扛椽树》,有一题要求分析第二自然段的作用,学生紧紧地抓住“诗人、依依之柳”回答问题。这和参考答案“回顾‘这柳’不受文人青睐的历史,并含蓄地表明它不受文人青睐的原因”方向相反。我们深思一下,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扛椽树,所以依依之柳只是为了从侧面烘托主要描写对象。
这两种情况,虽然有点特殊,却有理可依:一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主要描写对象是什么。它们才是题目的考查重点。
二.概括一种事物的特点
某地高考模拟试题中以刘五福《茅盾的乌镇》为大阅读文本,其中一道题要求概括乌镇的特点。很多学生抓住了文本中的形容词“古朴、清幽、厚重、宁静、恬静、沉稳、沧桑……”,这道题的分值是4分,他们便从中抽取四个词语作为答案。这时,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反思,他们提交的答案不是概括,而是提取得来的,这明显和题干要求有差距。而且文中那么多的形容词确实都是乌镇的特点,你依据什么进行取舍呢?如此发问,学生应该能发现他们的答案离“概括”是有一段差距的。
所谓概括事物的特点,我认为最大的注意点是将抽取的若干信息进行分类,因为按照一般行文规律,表现一个事物的特点都注重从不同方面表现,这其实也给我们的概括带来启发:通过分类,我们会发现“清幽、宁静、恬静”都是说乌镇的自然环境,而“古朴、厚重、沧桑”表现的是乌镇的历史文化等人文特点。以此类推,所谓4分,并不仅仅是落在四个关键词上,而是落在四个不同的角度上。
2009年《上善若水》、2012年《邮差先生》都有相同的题型。虽然参考答案上没有具体到交代角度,但是《邮差先生》的评分细则上已经有了这样的暗示。
做这类题型,如果学生牢记“提取信息、分角度归类作答”,得分肯定会高些。
三.概括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生做这类题型时,喜欢随意到文中揪住几个细节,得出的答案肯定不全面。像2010年江苏高考《溜索》那样,以分散的文字描摹人物的作品出现在高考题中并不很多见。所以,我以为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时,主要有两个思路。
首先,是概括人物的身份。这是对人物最基本的一个认识,因为身份往往会在人物身上打上特定的烙印。有了身份的界定就比较容易理解人物具体的动作行为了。
其次,是概括作品的情节。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段就是情节的发展和情节中细节的描写。所以,要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就应该概括情节,而且大多文学作品情节中的一个时点的小故事恰恰就侧重表现了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杨光洲的小说《鱼鹰》,对鱼鹰这个人物形象的概括:捕鱼技术高超、讲原则、尊重生态规律,就是按照情节的发展一一得来的。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作为考查学生的每一道试题,当然是有支点可寻的。如果说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或基础是杠杆的话,那么针对考试,我们要为他们找到四两拨千斤的解题支点,让他们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找准答题方向,让答案直中靶心。
刘晶晶,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