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这是不少语文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些做法,最终发现“头脑风暴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把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加以介绍。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有关头脑风暴法理论的探索
“头脑风暴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一种运用于商业界的会议技巧,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大脑的迅速联想,就某一特定问题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假设,从而找到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思维方法。后被运用于学习领域。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它又称“智力激励法”。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通过自由愉快的讨论,诱发学习者和集体的智慧。这种方法之所以能运用于文言阅读探究教学是在于:
第一、“头脑风暴法”有助于实现文言阅读教学的目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总目标无论是“必修课程”中“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要求,还是“选修课程”中“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规定,都要求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去探究发现古人的思想内涵,并联系现实去大胆地质疑、评判,从而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获得人生智慧。“头脑风暴”采用的围绕特定问题展开讨论并尽可能地产生自己的想法的方式,能直击每节课的教学主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再将从文本中获得的感受与自己先前的认识经验相对照,在与古人的思想相碰撞、与同学老师的思想相碰撞中获得对其中的文化思想的深入理解,并获得新的人生体验。因此,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头脑风暴法”切合文言课程内容的特点。文言文课程中文本不仅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而且其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他们由于缺少应有的生活图式,在建构文本的意义时存在很多的障碍。采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帮助学生搭起支架,因为阅读文本前,通过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或贴近生活的话题的讨论,学生可从中获得与之相近的生活体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建构文本的意义,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探究,进而把握文本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带动他们对文言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文言基本技能。
第三、“头脑风暴法”切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有助于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头脑风暴”式的课堂讨论,提倡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任意思考,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思维不受任何限制,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巧妙地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设想,有些同学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把现实的问题与文本结合,改变教师单一的讲授,将传统课堂的信息单向传播变为多向传递,激起学生主动阅读文本的愿望,有助于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发展,易于学生理解古代先贤的思想,把握这些思想的现代价值。
第四、“头脑风暴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课程的兴趣。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的就是文言文了,主要是由于它枯燥难懂,而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等选修课程是难上加难。同时,课程标准也强调“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的讨论,引入对文本材料的阅读,能激发起学生阅读文言材料的兴趣。因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求解答案的过程,能满足他们探索发现的欲望,而答案的获得、问题的解决又能给他们带来收获的喜悦,使他们感到劳而有获,得到真真切切的新思想、新体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又为后续的学习带来了动力。
二.有关头脑风暴法在实践操作中的研究
1.具体教学中的操作步骤:(1)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项工作:教师确定议题;学生课前对文本及相关资料的阅读。因为一个好的头脑风暴法的运用是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因此,必须在课前确定一个目标,上课时使学生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为了使课堂讨论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可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本,如阅读文本,解决语言障碍问题,阅读相关文章,收集一些资料,以便了解与议题有关的背景材料,对于要讨论的问题有所了解。(2)提出论题、展开讨论。提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社会人生体验自由地表达对问题的看法,每组可安排人员记录要点,当然记录者也可参与讨论、发表观点。然后全班作简短交流,教师可记录要点(有电子白板设备的学校更方便开展此环节),不做评判并引入对文本的探究。(3)细读文本、找寻依据。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把先前的认识和文本中的思想相对照,在不断的碰撞和同化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材料中的思想获得认同或质疑,这样来解读文本,学生参与度高,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好。教师要积极引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指导帮助。(4)回归话题、讨论解决。此环节将先前提出的议题和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认识结合起来,进行“二次风暴”,以使学生将文本中的文化思想引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从而获得有益的认识,让自己得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2.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1)选题的技巧。选题要紧扣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讨论的热情,激起讨论的愿望,也才能使讨论得以展开;选题还应紧扣文本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走进古代先贤的心灵,探究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2)教师应加强指导。教师要安排学生的分组工作,明确讨论中的规则纪律,把握讨论的时间安排和讨论的秩序,讨论交流时坚持鼓励原则,不作结论性评价,注意学生观点的记录、保存与呈现。(3)文本解读探究过程中,可运用朗读、点拨等其他的文本解读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发展其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等。
3.该课程中“头脑风暴”议题运用举隅:(1)在学习必修课程中《兰亭集序》时,我们可设计这样的议题:“在生活中我们有过难忘的聚会吗?”“在快乐的欢聚后,你有过什么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了解王羲之这次聚会的盛况并把握其从中引发的感慨,最后将文本中所学习到的思想与先前的讨论相结合,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从作者“重生死”并抓住有限的生命来做些有意义的事的精神中,领悟人生要珍惜时间、珍视生命的至理。(2)在学习选修课程中《当仁,不让于师》时,我们可设计此类论题:“近来媒体常会报道一些学校发生的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的事件,现代社会中师生之间应如何相处呢?对此,你有何看法?”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中了解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如何评价老师的;然后再进行“二次风暴”,将孔子的师生观与现代人的师生观相比照,从中获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借鉴。(3)学习《王何必曰利》时,我们可让学生围绕“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是集体、单位或个人的最高追求,对此你有何看法?”这一论题展开讨论;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中了解孟子的义利观,为自己进一步的讨论找寻一些根据,提高自己的认识;最后再把孟子的思想观点与现实的论题相结合,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从而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结语
头脑风暴法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已被引入到语文领域,苏立康教授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将其用来指导作文。我们通过实践证明,在《先秦诸子选读》课程中运用头脑风暴法,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切合课程的编排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其文化素养。
孙家来,语文教师,现居安徽合肥。责任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