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第3期 ID: 35460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读

◇ 丁宏兵 张瑛

  一.第一次细读:丰盈的意象 旷达的胸怀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
  咏月诗在古老的《诗经》中就能寻找得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先民们吟出了月亮的美,也咏出了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爱情。在三国英雄曹操的笔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星辰成了他雄才大略的点缀。在晋代隐士陶渊明的诗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中,月亮成了他披星戴月、坚定操守的见证。唐人吟咏月亮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仅李白一人就有二百多首诗中写到了月亮。——月亮诗流成了一条灿烂的月亮河,在这条河流中,最丰盈,最有意韵的当数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那轮圆月了。
  在这首词中,以月亮起句——“明月几时有”,以月亮卒章——“千里共婵娟”,词中没有哪一句不与月亮密切相关。可梳理如下:对月发问——猜想月宫——因月矛盾——伴月起舞;月照难眠——埋怨月亮——理解月亮——借月祝愿。词人的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始终伴随着月亮。月亮在这首诗中成了内涵最丰富、充盈的意象。在小说艺术中,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之为“扁形人物”,借用小说艺术中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之论述,可以说该词中的月亮是最“圆”的意象。
  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屈原的天问很相似,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脉相承,二人都是由于自己仕途不顺,产生人生迷茫之感,明知问天天无语、问月月无言,偏偏要如此发问,开篇便让后人感受到词人那颗迷惘破碎的心。接下来对月亮的猜想,似乎有些不着边际,因为词人没有从传说中仙境的美妙绝伦作猜测,却从时间的角度问了一句“今夕是何年”,令人费解。其实这一句迷醉而清醒,它既与序中的“欢饮达旦,大醉”照应,又不露声色地暗示:“不管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广寒宫里都是冷清孤独的。”这就自然而然地“因月”矛盾了,如果离开孤苦失意的人间到月宫中去的话,那里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高”“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怎么办呢?于是东坡居士与李白先生用同样的姿态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且饮且舞,对影自怜,孤独得让人流泪;东坡伴月起舞,既醉且醒,徘徊于人间与月亮之间,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而统一,潇洒得令人神往。
  因为人间同样美好,词的下半片从天上幻觉转向人间,用人间的目光来看月亮,“月照无眠”时的月亮应该是下半夜的月亮了,“转”“低”说明月亮已从东边走到西边去了,这也是对“序”中“达旦”的最好注解。如果上片的潇洒之后,词人就伴月入眠、酣然入梦的话,苏轼就不是苏轼了,词中用这一意象也就接近“扁平”,而本词的境界也会显得过于单薄了。彻夜难眠,自然对月亮心生埋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的关键词是“圆”,语义双关,既状月之形,又言人之聚,其实,人不论聚离与否,与月亮毫不相关。与亲人分离,内心总是孤独的,此时月亮若是圆的,会心生埋怨——月圆人不圆;若此时月亮是不圆的,也会同病相怜——同是天涯分离人。不过这样的埋怨并不是内心深处刺痛的反映,仅仅是顿悟人生哲理之前的精心的蓄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使得月亮这一意象在词中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在此之前,月亮仅仅是物象与情感的交触,在这里,则是物象与情理的统一。这种由情感的起伏上升到情理的顿悟,只有旷达洒脱、超凡脱俗的苏东坡才能做到。在这种前无古人的顿悟基础上发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当今中秋节出现频率最高的广告语、祝福词就不足为奇了。
  苏东坡写作此词时,人类还处在足不出户的时代。今人的脚步已飞出了地球,踏上了月球,不过反而写不出如此浪漫的词作,因为象东坡词中月亮这样丰盈的意象,只能源于美妙的想象,源于真挚的情感,源于旷达的胸怀。而这些恰恰是富足的现代人所缺乏的。
  二.第二次细读:五轮明月照,千古中秋词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丙辰年,这一年中秋之夜,苏轼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此前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其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胡仔论《水调》一词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此语应让其他文人汗颜且心悦诚服。
  我以为中秋词此篇为最,是因为此词中有几轮明月皎皎,光照寰宇,为其他诗词所无。
  词的上阕有三轮明月。
  1.一轮自然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突兀一问,是苏轼将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虽与李白的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自然界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这是一轮大自然中的明月。
  2.一轮神话之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读至“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不由使人想到中国美丽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想到嫦娥居住的寂寞寒冷的广寒宫。《明皇杂录》中有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皎月清冷,月宫高寒,“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连仙人都难耐,何况凡人呢?所以苏轼即使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想法,也望月而生畏,愿意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了。   这一轮神话之月赋予苏轼的中秋词神秘美丽的意境,谁能说苏轼“天上人间”的选择不是那个美丽而寂寞的女子的心声呢?
  3.一轮遣怀之月
  苏轼写作此词时,政治上很不得志,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苏轼自求外放,对月“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月宫和朝廷何其相似。“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诗人身在江湖,对朝堂情况的追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欲”字与“恐”字,是诗人渴望重回朝廷但又对朝廷党派之争充满恐惧,害怕朝廷没有他的容身之地;“起舞弄清影”一句,品读到的是诗人身在山野的自由快活、无拘无束。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诗人终于明白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道理,回到朝廷的愿望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诗人笃定地告诉自己留在地方做官是最好的。“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苏轼《和陶桃花源》),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
  这是一轮倾诉乐观豁达襟怀的明月,是苏轼对出世入世的洞明和对自由心灵的忠诚。
  词的下阕有两轮明月。
  4.一轮多情之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或恐夜深人睡去,月色依依照离人。你看那月亮,一“转”一“低”,莲步轻移,窥照着无眠之人,不是故意让那离人的满腔思恋无所遁形么?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无处可逃,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谁说明月冷无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5.一轮共享之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到熙宁九年,这对离别七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见上一面,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就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吧!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正是将这一大意象深入浅出,化为对天下离人的安慰与祝愿。
  自此,这轮千里婵娟用它皎洁的月色为所有思乡、思亲的无眠之人疗伤。
  五轮明月朗照,自然与神话的重叠、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恋到祝愿的变化、个人遭遇的感怀与人间情感的共享、感性的宣泄与理性的回归,东坡此词当之无愧为中秋第一词。
  以上两次文本细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挖掘苏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前一次借用小说艺术中扁平、原型人物之论述,重在剖析东坡先生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后一次细读设计了五个标题,诠释该词为“中秋第一词”的缘由。经典作品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它都会滋养饱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让他们享受诗性家园的美好。
  丁宏兵,张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责任编校:高述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