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材 X ID: 17664


乡愁

◇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等。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

乡愁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4.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5.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19.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21.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2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3.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4.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9.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3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31.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32.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3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4.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5.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3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38.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唐.卢纶《晚次鄂州》
 
  39.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唐. 白居易《阴雨》
 

  40.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唐.杜荀鹤《江岸秋思》

 

-----------------------

乡愁

 

  乡愁 蛋堡  
 
 专辑:《收敛水》
 
  面对於每种背景离乡的乡愁都大致相同
 
  我将从你的回忆里面找出其中一种
 
  会让你想哭的人不只讲故事
 
  也曾经照顾着你像是小护士
 
  他看着网路的相簿 打开了窗户
 
  他吸吐 想be cool
 
  空气里散布着淡淡的哀愁 像老歌一首
 
  紧接着他眉头一皱 又往回忆走
 
  那里的家乡 那景象
 
  海边的夕阳 学校的砖墙
 
  让人兴奋的漆黑的停车场
 
  老字号的想吃到的小吃
 
  靠着排队才买到的情景
 
  牵手的情侣 开心地淋雨
 
  而那先走的朋友成为异乡的行旅
 
  最後上车前那车钱握在手里
 
  背着勉励和期许 是卸不下的行李
 
  不断地走 他不断地找
 
  印象中的路口 车不那么吵
 
  他离开的户口 父母不断地老
 
  他不断地走 他不断地找
 
  寻找令人怀念的饭菜
 
  寻找令人平静的状态
 
  他的路 等待超越的障碍
 
  家的方向模糊了 放在心里
 
  当他来到big city 来到这big city
 
  他背着太多期待他不许失败
 
  除非成功否则回不去了
 
  他知道自己不错 他可以
 
  不过得先习惯这城市中的冷漠
 
  得先习惯高楼大厦的轮廓
 
  得先习惯空气脏乱 and
 
  气候变换习惯这弥漫着糜烂的夜晚生活
 
  看着他们change J.O.B 买I P.O.D
 
  流行ORZ 他呢 踏步在原地
 
  像绝地武士运用原力
 
  抓住发光的梦想在挥舞着
 
  当他又迈开脚步 穿梭在高楼间的小路
 
  或往返不同颜色的车厢
 
  他看着他们走的匆忙甚至跑的仓皇
 
  那步调不是他所向往
 
  不断地走 他不断地找
 
  印象中的路口 车不那么吵
 
  他离开的户口 父母不断地老
 
  他不断地走 他不断地找
 
  寻找令人怀念的饭菜
 
  寻找令人平静的状态
 
  他的路 等待超越的障碍
 
  家的方向模糊了 放在心里
 
  这里很方便其实 每方面
 
  衣食住行and育乐 丝毫不逊色
 
  除了云的颜色比较常是黑的
 
  还有那些圈子比较多的hater
 
  习惯了咖啡的味道 早上才睡觉
 
  新朋友的围绕新的生活
 
  但他依旧喜欢古早味的香料
 
  没卷舌的腔调 他们笑他
 
  叫他讲绕口令
 
  他想要回到令他怀念的地方
 
  他想要重温那些人事物的出现
 
  但他不知道 他将要或将会面对熟悉或改变
 
  尽管适应能力老练
 
  那心情 那心情 没法像是点水蜻蜓
 
  他发现 那精灵 在每个人的心灵
 
  都藏了一份没改版的地图
 
  经过鹿港小镇 通往当年的幸福
 
  不断地走 他不断地找
 
  印象中的路口 车不那么吵
 
  他离开的户口 父母不断地老
 
  他不断地走 他不断地找
 
  寻找令人怀念的饭菜
 
  寻找令人平静的状态
 
  他的路 等待超越的障碍
 
  家的方向模糊了 放在心里
 
  不断地走 他不断地找
 
  没回家的藉口 听来没那么好
 
  他的心里怒吼 音讯不断地少
 
  他不断地走 他不断地 不断地~
 
  等待让人温暖的灌溉
 
  抵抗让人心寒的挫败
 
  他的路 等待超越的障碍
 
  家的方向模糊了 忘在心里
 
  乡愁 琼瑶
 
  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
 
  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深处涌现,然后蹿升到我四肢百脉,蹿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
 
  “三十九年!三十九年有多少月?多少天?三十九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勾销了吗?”
 
  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
 
  “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
 
  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寻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
 
  “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止是‘人’呀!”
 
  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护照。拿到护照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止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大家都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三十九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想,我这个人和别人是不大相同的。我有个朋友告诉我:“我也离开大陆三十九年,但是,我不觉得我有什么乡愁!”这句话使我太惊奇了,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
 
  计划回大陆的行程时,鑫涛问我:
 
  “你到底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呢?”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
 
  “可是,你没有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可能去四十天!”
 
  将近四十年的乡愁,却要用四十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人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
 
  “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
 
  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那不成熟的——“六个梦”!
 

  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

8.三毛作品《乡愁》

编辑本义项

乡愁

 

  【全文】
 
  二十年前出国的时候,一个女友交在我手中三只扎成一团的牛铃。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什么人看重乡土的东西。还记得,当年的台北也没有成衣卖。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着剪好的料子,坐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国杂志,看中了的款式,就请裁缝给做,而纽扣,也得自己去城里配。那是一个相当崇洋的时代,也因为,那时台湾有的东西不多。当我接过照片左方的那一串牛铃时,问女友哪里弄来的,她说是乡下拿来的东西,要我带着它走。摇摇那串铃,它们响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似的,一碰它们,就咯咯的响上那么一会儿。
 
  将这串东西当成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它也许不够芳香也不够肥沃,可是有,总比没有好。就把它带了许多年,搁在箱子里,没怎么特别理会它。
 
  等我到了沙漠的时候,丈夫发觉了这串铃,拿在手中把玩了很久,我看他好似很喜欢这串东西的造形,将这三个铃,穿在钥匙圈上,从此一直跟住了他。
 
  以后我们家中有过风铃和竹条铃,都只挂了一阵就取下来了。居住的地区一向风大,那些铃啊,不停的乱响,听着只觉吵闹不如没风的地方,偶尔有风吹来,细细碎碎的洒下一些音符,那种偶尔才得的喜悦,是不同凡响的。
 
  以后又买过成串成串的西班牙铃铛。它们发出的声音更不好,比咳嗽还要难听,就只有挂着当装饰,并不去听它们。一次我们住在西非尼日利亚,在那物质上吃苦,精神上亦极苦的日子里,简直找不到任何使人快乐的力量。当时,丈夫日也做、夜也做,公司偏偏赖帐不给,我看在眼里心疼极了,心疼丈夫,反面歇斯底里的找他吵架。那一阵,两个人吵了又好,好了又吵,最后常常抱头痛哭,不知前途在哪里,而经济情况一日坏似一日,那个该下地狱去的公司,就是硬吃人薪水还扣了护照。
 
  这个故事,写在一篇叫做《五月花》的中篇小说中去,好像集在《温柔的夜》这本书里,在此不再重复了。就在那样沮丧的心情下,有一天丈夫回来,给了我照片右方那两只好似长着爪子一样的铃。我坐在帐子里,接过这双铃,也不想去摇它们,只是漠漠然。
 
  丈夫对我说:“听听它们有多好,你听——。”接着他把铃铛轻轻一摇。那一声微小的铃声,好似一阵微风细雨吹拂过干裂的大地,一丝又一丝余音,绕着心房打转。方要没了,丈夫又轻轻一晃,那是今生没有听过的一种清脆入谷的神音,听着、听着,心里积压了很久的郁闷这才变做一片湖水,将胸口那堵住的墙给化了。
 
  这两只铃铛,是丈夫在工地里向一个尼日利亚工人换来的,用一把牛骨柄的刀。
 
  丈夫没有什么东西,除了那把不离身的刀子。唯一心爱的宝贝,为了使妻子快乐,换取了那副铃。那是一把好刀,那是两只天下最神秘的铜铃。
 
  有一年,我回台湾来教书,一个学生拿了一大把铜铃来叫我挑。我微笑着一个一个试,最后挑了一只相当不错的。之后,把那两只奈及利亚的铜铃和这一只中国铃,用红线穿在一起。每当深夜回家的时候,门一开就会轻轻碰到它们。我的家,虽然归去时没有灯火迎接,却有了声音,而那声音里,唱的是:“我爱着你。”
 

  至于左边那一串被女友当成乡愁给我的三个铜铃,而今的土产、礼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卖。而我的乡愁,经过了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的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作者:三毛)

------------------

乡愁

 

  标题:乡愁
 
  原文:
 
  思念家乡的泪珠
 
  滴落在雨天的屋檐下
 
  碗里
 
  饭里
 
  咽进肚里
 
  让思乡者倾醉
 
  醉在梦里
 
  梦在乡里
 
  是一只芦苇笛
 
  鸣在乡思者的心窝里
 
  写作时间:2002-9-20
 
  2008年9月13日发表于《白城日报》
 
  2009年入选《民族诗刊·夏季卷》、《黄河诗报2009年中国当代诗群(派)大展1978—2008》
 
  以简洁洗练的语言,描述出乡愁的美丽与魅力,深入到读者的心灵,深深地共鸣。——李锦恒《文化在线》编辑
 
  自己点评: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统治着游子的白天黑夜——这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心灵的期盼。
 
  【作者简介】
 
  敖红亮,男,1980年生于吉林镇赉。蒙古族(蒙文名:敖乌兰格日乐)。受过混合式高级教育:1997年肄业于晋东南师专,1998年在太原创业,1999年结业于河北省小小说函授学院,2007年毕业于吉大计算机专科。曾任《今生我在原创文学》主编、《江山文学网——江山诗风》评论组组长,现任《雅海》、《诗道》、《雅海文学》和《文人·学者》——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艺术研究院特骋编辑。中国作家网络联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诗观:当代诗歌之所以没落是因其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以二、三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为例。要写一些能推动社会的诗歌,来复兴诗歌之风!小小说观:小小说大智慧。
 

  愧承编辑抬爱.散文、诗歌诗评、小小说和短篇小说见诸《山西文学》、《延安文学》、《城市晚报》、《拉萨晚报》、《诗文杂志》、《明天诗刊》、《黄河诗报》、《∏°诗刊》、《哈达诗刊》、《中原诗刊》、《南方作家》、《世华文学家》《白城日报》、《绿野》、《鹤苑》等三十余家报刊杂志。03年在《绿野》季刊上发表处男诗。04年获得《中外少年》杂志举办的都市文学优奖。2008年入选《中国当代网络诗歌年选》、《中国当代网络年度优秀诗选》(2008卷),2009年入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黄河诗报2009年中国当代诗群(派)大展1978—2008》、《古榆岁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民族诗刊·夏季卷》、《灿烂星座》(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等多种选本。

---------------------

北石的《乡愁》  【诗歌全文】

 

  乡愁

 

  北石

 

  我的乡愁

 

  是牵着风筝的线

 

  离乡越远

 

  思念越长

 

  我的乡愁

 

  是心中珍藏的酒

 

  离乡越久

 

  味道越醇厚

 

  我的乡愁

 

  是隐藏在天宇的星斗

 

  夜深人静时

 

  便一颗一颗闪亮起来……

 

  我的乡愁

 

  是一遍一遍的月圆;

 

  我的乡愁

 

  是一列一列的帆船;

 

  我的乡愁

 

  是隔不断的海水;

 

  我的乡愁

 

  是远方的岸.

 

  故乡是磁石

 

  故乡是胎盘

 

  我的乡愁

 

  是孩子对乳汁的期盼

 

  是无以回报的忐忑

 

  是坚定不移的归心和眷恋!

 

  【诗歌评析】  

 

 该诗意境优美、通俗易懂、感情深挚,作者寓情以景,将乡愁描写的恰如其分。第一小节:将故乡、游子、乡愁的关系比喻为风筝与风筝的线,不因空间而变;第二小节:将乡愁喻为珍藏的酒,不因时间而变;第三小节:将乡愁喻为星斗,不因忙碌而变;第四小节:以月、帆船、海水与岸几个景像表达了时时思乡之情;第五小节:以母亲喻故乡,表达了回归故乡的归属感。乡愁历来是诗人经谈不息的话题,尤其近代出国的华人、华侨更是为乡愁增添了一丝新意,其中既有光耀中华之志的豪迈,也有背井离乡的感伤。本诗作者结合留洋历程而作,诗人的乡思之愁通过委婉的比喻、借喻、排比等手法,把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展现的饱满而真切。

-------------------------

篇名:乡愁

 

  体裁:现代诗

 

  作者:冰心

 

  创作时间: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我们都是小孩子,

 

  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

 

  谈笑的资料穷了之后,

 

  索然的对坐,

 

  无言的各起了乡愁。

 

  记否十五之夜,

 

  满月的银光

 

  射在无边的海上。

 

  琴弦徐徐的拨动了,

 

  生涩的不动人的调子,

 

  天风里,

 

  居然引起了无限的凄哀?

 

  记否十七之夜,

 

  浓雾塞窗,

 

  冷寂无聊。

 

  角儿里相挨的坐着——

 

  不干己的悲剧之一幕,

 

  曼声低诵的时候,

 

  竟引起你清泪沾裳?

 

  “你们真是小孩子,

 

  已行至此,

 

  何如作壮语?”

 

  我的朋友!

 

  前途只闪烁着不定的星光,

 

  后顾却望见了飘扬的爱帜。

 

  为着故乡,

 

  我们原只是小孩子!

 

  不能作壮语,

 

  不忍作壮语,

 

  也不肯作壮语了!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写完《惆怅》两天之后,冰心又写下了另一首怀乡的抒情诗《乡愁》。

 

  在结构上,《乡愁》不像《惆怅》那样讲究,但较《惆怅》更为流畅自然。这首诗以叙事型的句式开篇:

 

  “我们都是小孩子,

 

  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

 

  海舟上偶然相遇,提供了地点、环境,“都是小孩子”,表明了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年龄,因此有了这两个条件,“谈笑的资料穷了之后,”才出现“索然的对坐,/无言的各起了乡愁”的场面。

 

  这场面无疑是很动人的。

 

  这不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触景生情的那种愁,恰恰是小孩子,才有可能在谈笑之后,猛然忆及海舟上的现实场面,内心方涌起无尽的乡愁。

 

  请看他们又是怎样回味自己旅途生活的:十五之夜弹拨琴弦,天风里引发无限凄哀,分明是乐极生悲;十七之晨浓雾塞窗,不干己的一幕悲剧,竟引起抒情主人公的“清泪沾裳”。

 

  这时,有长者来发话了:

 

  “你们真是小孩子,

 

  已行至此,

 

  何如作壮语?”

 

  长者阅尽人间沧桑,已知道审时度势无可无不可的道理,所以在“小孩子”悲苦的情绪中施以鼓励,希望他们能振作起来,正视面前的现实。“何如作壮语?”为什么不说些豪迈的话来鼓励呢?

 

  不。冰心出面来回答道:我们正因为是率真的小孩子,才不顾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该哭当哭,该笑当笑,既然“前途只闪烁着不定的星光”,为着故乡,我们“不能作壮语,/不忍作壮语,/也不肯作壮语了!”

 

  这是地道的冰心式的回答,坦诚、爽快,不为自己的乡愁流露而后悔,也不去硬充成熟者作壮语,爱就是爱,愁就是愁,既然前提“我们都是小孩子”,童言无忌,童心无碍,为故乡流泪又算什么?!

 

  《乡愁》这首小诗,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极透明的道理。诗人紧扣“乡愁”,但又偏偏在谈笑之后的背景下来加以突出,这就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匠心。

 

  中间两段为“小孩子”之间的对话,一种回忆的氛围,诗人借拨不动的琴弦、塞窗的浓雾两个意象来表现,最后又让“清泪沾裳”这一典型动作来强化乡愁。由此才引出了旁观者的指点。这种过渡是十分必要的,无此,冰心《乡愁》一诗的最后无法升华成曼妙回声,我甚至怀疑“你们真是小孩子,/已行至此,/何如作壮语?”三行诗系冰心内心深处的另一种声音,她在乡愁中企图寻找解脱的方法,便借长者的旁白来实行。结果诗人很快又回到正常的自我,角度一换,从容向“我的朋友”道出了真正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尾段中两句排比得比较工整的诗:“前途只闪烁着不定的星光,/后顾却望见了飘扬的爱帜。”这是全诗的诗眼,“飘扬的爱帜”自然是远方的母爱之旗,在茫茫海洋中给诗人以引导与召唤,使她在闪烁不定的前途星光中,看见母亲的期待的目光,这种力量敦促诗人投入生活,鼓起勇气面对现实。

 

  当然,诗人不肯、不忍、亦不能作壮语,但实际上我们却从诗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这种毅然决然的感触。

 

  前途是什么在等待?不知道。

 

  脚下的一艘动荡不止的海船,船上是一群求学的游子,这实际上是五四运动之后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求索真理,离乡背井,祖国和母亲以一种巨大的期待在盼望着。冰心的《乡愁》表面写一种游子情思,内心无疑是充满着豪壮的。

 

  “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语),我以为是很形象地表达了二十年代初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心态的,用来诠释冰心的这首《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妙。[1]

所属教材
余光中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