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0.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唐.杜荀鹤《江岸秋思》
-----------------------
乡愁
乡愁 蛋堡
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
---------------------------------------------------
乡愁
【全文】
至于左边那一串被女友当成乡愁给我的三个铜铃,而今的土产、礼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卖。而我的乡愁,经过了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的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作者:三毛)
------------------
乡愁
标题:乡愁
愧承编辑抬爱.散文、诗歌诗评、小小说和短篇小说见诸《山西文学》、《延安文学》、《城市晚报》、《拉萨晚报》、《诗文杂志》、《明天诗刊》、《黄河诗报》、《∏°诗刊》、《哈达诗刊》、《中原诗刊》、《南方作家》、《世华文学家》《白城日报》、《绿野》、《鹤苑》等三十余家报刊杂志。03年在《绿野》季刊上发表处男诗。04年获得《中外少年》杂志举办的都市文学优奖。2008年入选《中国当代网络诗歌年选》、《中国当代网络年度优秀诗选》(2008卷),2009年入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黄河诗报2009年中国当代诗群(派)大展1978—2008》、《古榆岁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民族诗刊·夏季卷》、《灿烂星座》(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等多种选本。
---------------------
北石的《乡愁》 【诗歌全文】
乡愁
北石
我的乡愁
是牵着风筝的线
离乡越远
思念越长
我的乡愁
是心中珍藏的酒
离乡越久
味道越醇厚
我的乡愁
是隐藏在天宇的星斗
夜深人静时
便一颗一颗闪亮起来……
我的乡愁
是一遍一遍的月圆;
我的乡愁
是一列一列的帆船;
我的乡愁
是隔不断的海水;
我的乡愁
是远方的岸.
故乡是磁石
故乡是胎盘
我的乡愁
是孩子对乳汁的期盼
是无以回报的忐忑
是坚定不移的归心和眷恋!
【诗歌评析】
该诗意境优美、通俗易懂、感情深挚,作者寓情以景,将乡愁描写的恰如其分。第一小节:将故乡、游子、乡愁的关系比喻为风筝与风筝的线,不因空间而变;第二小节:将乡愁喻为珍藏的酒,不因时间而变;第三小节:将乡愁喻为星斗,不因忙碌而变;第四小节:以月、帆船、海水与岸几个景像表达了时时思乡之情;第五小节:以母亲喻故乡,表达了回归故乡的归属感。乡愁历来是诗人经谈不息的话题,尤其近代出国的华人、华侨更是为乡愁增添了一丝新意,其中既有光耀中华之志的豪迈,也有背井离乡的感伤。本诗作者结合留洋历程而作,诗人的乡思之愁通过委婉的比喻、借喻、排比等手法,把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展现的饱满而真切。
-------------------------
篇名:乡愁
体裁:现代诗
作者:冰心
创作时间: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我们都是小孩子,
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
谈笑的资料穷了之后,
索然的对坐,
无言的各起了乡愁。
记否十五之夜,
满月的银光
射在无边的海上。
琴弦徐徐的拨动了,
生涩的不动人的调子,
天风里,
居然引起了无限的凄哀?
记否十七之夜,
浓雾塞窗,
冷寂无聊。
角儿里相挨的坐着——
不干己的悲剧之一幕,
曼声低诵的时候,
竟引起你清泪沾裳?
“你们真是小孩子,
已行至此,
何如作壮语?”
我的朋友!
前途只闪烁着不定的星光,
后顾却望见了飘扬的爱帜。
为着故乡,
我们原只是小孩子!
不能作壮语,
不忍作壮语,
也不肯作壮语了!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写完《惆怅》两天之后,冰心又写下了另一首怀乡的抒情诗《乡愁》。
在结构上,《乡愁》不像《惆怅》那样讲究,但较《惆怅》更为流畅自然。这首诗以叙事型的句式开篇:
“我们都是小孩子,
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
海舟上偶然相遇,提供了地点、环境,“都是小孩子”,表明了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年龄,因此有了这两个条件,“谈笑的资料穷了之后,”才出现“索然的对坐,/无言的各起了乡愁”的场面。
这场面无疑是很动人的。
这不是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触景生情的那种愁,恰恰是小孩子,才有可能在谈笑之后,猛然忆及海舟上的现实场面,内心方涌起无尽的乡愁。
请看他们又是怎样回味自己旅途生活的:十五之夜弹拨琴弦,天风里引发无限凄哀,分明是乐极生悲;十七之晨浓雾塞窗,不干己的一幕悲剧,竟引起抒情主人公的“清泪沾裳”。
这时,有长者来发话了:
“你们真是小孩子,
已行至此,
何如作壮语?”
长者阅尽人间沧桑,已知道审时度势无可无不可的道理,所以在“小孩子”悲苦的情绪中施以鼓励,希望他们能振作起来,正视面前的现实。“何如作壮语?”为什么不说些豪迈的话来鼓励呢?
不。冰心出面来回答道:我们正因为是率真的小孩子,才不顾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该哭当哭,该笑当笑,既然“前途只闪烁着不定的星光”,为着故乡,我们“不能作壮语,/不忍作壮语,/也不肯作壮语了!”
这是地道的冰心式的回答,坦诚、爽快,不为自己的乡愁流露而后悔,也不去硬充成熟者作壮语,爱就是爱,愁就是愁,既然前提“我们都是小孩子”,童言无忌,童心无碍,为故乡流泪又算什么?!
《乡愁》这首小诗,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极透明的道理。诗人紧扣“乡愁”,但又偏偏在谈笑之后的背景下来加以突出,这就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匠心。
中间两段为“小孩子”之间的对话,一种回忆的氛围,诗人借拨不动的琴弦、塞窗的浓雾两个意象来表现,最后又让“清泪沾裳”这一典型动作来强化乡愁。由此才引出了旁观者的指点。这种过渡是十分必要的,无此,冰心《乡愁》一诗的最后无法升华成曼妙回声,我甚至怀疑“你们真是小孩子,/已行至此,/何如作壮语?”三行诗系冰心内心深处的另一种声音,她在乡愁中企图寻找解脱的方法,便借长者的旁白来实行。结果诗人很快又回到正常的自我,角度一换,从容向“我的朋友”道出了真正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尾段中两句排比得比较工整的诗:“前途只闪烁着不定的星光,/后顾却望见了飘扬的爱帜。”这是全诗的诗眼,“飘扬的爱帜”自然是远方的母爱之旗,在茫茫海洋中给诗人以引导与召唤,使她在闪烁不定的前途星光中,看见母亲的期待的目光,这种力量敦促诗人投入生活,鼓起勇气面对现实。
当然,诗人不肯、不忍、亦不能作壮语,但实际上我们却从诗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这种毅然决然的感触。
前途是什么在等待?不知道。
脚下的一艘动荡不止的海船,船上是一群求学的游子,这实际上是五四运动之后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求索真理,离乡背井,祖国和母亲以一种巨大的期待在盼望着。冰心的《乡愁》表面写一种游子情思,内心无疑是充满着豪壮的。
“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语),我以为是很形象地表达了二十年代初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心态的,用来诠释冰心的这首《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