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摇篮。我国对茶的利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据已发现的历史文献记载:以神农氏为茶祖的最初作者,是茶圣陆羽的《茶经》。他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既然神农氏是饮茶之祖,也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华茶祖”。
我国关于茶文化的传播,古往今来,著述甚多。有关神农氏的历史文献记载,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据战国时期《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75毒,得茶而解之。”它盛赞了茶的医药保健作用。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常服,可以益思”。著名医药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写道:“止渴除疫,贵哉茶也……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百病之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历史上的神医、名家,都盛赞了茶的保健作用。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认为:“茶可调六气而成美,挟万寿以效珍”。诗仙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学赠玉泉仙人掌茶序》中说:“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大文学家柳宗元,大诗人李白,都盛赞了茶是美容延寿的饮品,使茶文化获得了更大更广泛的传播。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把生病的原因归纳为内疾、外发、他犯三种,并分析疾病的原因是:“四时代谢,阴阳递兴。”“将息失度,百病萌生。”而茶是“致清导和”之佳品,通过经常饮茶,可以使人“益思安神,清热降火,祛风解表,达到阴阳调和”,“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备气”,这正是中医所说的安身固本。通过经常饮茶,可以使人元气旺盛,而病自然难侵,有病自然能够痊愈。
孙思邈还在他的《养性》、《补益》卷中指出:“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而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之一。通过品茶,人们的精神得以放松,心境达到虚静空明,心情感到怡悦,所以可以健身长寿。唐朝“茶神”陆羽活了72岁,所著《茶经》,总结了唐代及以前茶叶生产和饮用的经验,提出了茶道精神。为中唐后饮茶习俗流行开来,饮茶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唐朝。“茶僧”皎然活了81岁,诗歌《别茶人》的作者白居易活了74岁,这在生产落后,生活条件极差,战乱频繁。瘟疫横行的“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唐代,都算得上是相当的长寿。据史书记载,唐大中年间,东部洛阳有一个130岁的和尚到了长安,唐宣宗见他精神矍铄,便问:“你活了这么大的年岁,吃了什么长生不老之药?”和尚答:“只是非常爱喝茶罢了。”和尚的回答,充分揭示了饮茶的保健延寿作用,唐宣宗当即赐他“五十斤茶”的法名,并安置他在保寿寺里颐养天年。文人写茶诗作茶画的更是不胜枚举。著名的《七碗茶诗》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壮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垒。”宋代著名边塞诗翁陆游,活了86岁,一生甚爱饮茶,他写诗日:“眼明身健何妨老,饭后茶甘不觉贫”。清代自称“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由于他甚爱饮茶,从不间断饮茶,因而活了88岁。这在封建皇帝中,可算是长寿的佼佼者。
2005年,在中国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将西湖龙井茶的故乡——杭州市,被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10家机构联合授予“中国茶都”称号。50余位专家学者签字发表《杭州宣言》,倡导将茶正式确定为中国国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新闻联播”结束后,于广告播放中,也宣传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这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每个国民的身体素质,倡导每个国民要饮保健茶,更要饮好茶,这一倡导,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尽管生活之事千头万绪,但最基本的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必需品,“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充分说明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能嗅到茶香。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饮茶、敬茶的传统礼俗和美德。就因为茶有十德:即散郁、驱睡、养气、疗病、树礼义、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修道和陶冶雅志。所以,客来时,敬杯茶,能增进情谊;口干时,饮杯茶。能润喉生津;疲劳时,喝杯茶,能舒筋解乏;空暇时,品品茶,能口鼻生香;心烦时,饮饮茶,能静心清神:滞食时。饮热茶,能消食去腻……正因为茶具备了多种功能;渴,饮之可止:,饮之提神;烦,饮之消愁;饱,饮之化食;醉,饮之可醒;油腻,饮之可解;中毒,饮之可排。所以饮茶礼俗永远盛行而不衰,茶人把饮茶当成是保持人的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灵丹妙药,
饮茶是一种高雅的生活享受,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人们把饮茶视为健身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中国茶道》的编著林治先生说:“茶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作家林语堂先生说:“人们或者在家里喝茶,或者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喝茶;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只茶壶在手,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茶人都认为:“品茶者,独品得神”。当一个人在静心品茶时,袅袅悠悠的茶烟,淡然无极的茶味。妙不可言的茶香,怡神舒心的茶境,以及茶人自己清静虚空的心境,都可以使得茶人的身心达到高度的轻松,放下外界社会的压力和干扰,忘却自己强加在心头的荣辱、得失和悲喜,进入一种忘我的奇妙的意境。方毅同志曾写过一副对联:“美酒干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此联道出了茶人独饮的其乐无穷。中国茶道不仅讲究“独品得胜”,而且注重两人“对品得趣”,众人“聚品得慧”。茶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友联谊的最好媒介,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气和事业通畅的桥梁,更是保持人的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灵丹妙药。历来茶人也都以“和”作为一种襟怀、一种气度,一种境界,在品茗中去细细领悟“和为贵”的真谛。就家族而言,“家和万事兴”;就国家而言,“国和万事成”。
今人饮茶如此讲究,古人用水泡茶,也很讲究。《红楼梦》中的妙玉,泡茶是用梅花上收来的雪融化的水:著名大作家苏东坡泡茶,用的是古代未受环境污染的流淌不息、清澈碧透的江水:唐朝“茶圣”陆羽泡茶,认为是用山上的水为最佳,著名诗人白居易泡茶,是用地下涌流出来的泉水。好水泡茶,清茶比酒香,品味更香醇。
中国茶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九世纪,茶和茶具相继传人了,日本和朝鲜。中国宋代禅师圆悟题写的“茶禅一味”四字,其真迹被日本弟子带去了东瀛,至今被日本奈良大德寺珍藏,是镇寺之宝。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强了明朝同各国的往来,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达到了顶峰,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力量。如在清朝光绪年间,湖南屋脊壶瓶山的“宜红茶”,就漂洋过海,远销英、美、法、意、俄等国。鼎盛时期,这里的“宜红茶”年销量就达300多吨,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茶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使茶文化谱写了更新的篇章。
现在,中国茶叶形成了遍布五大洲的国际茶叶市场网络。特别是湖南“花卷茶系列开发”新产品,在日、韩等东南亚海外市场,更是热门畅销,供不应求,极大地促进了黑茶产区茶叶的持续增收。
由于茶的药用和文化价值,因而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大陆行时,在北京老舍茶馆品茶和看戏结束后,还为老舍茶馆题词:“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在这里。茶文化成了沟通海峡两岸友谊的桥梁,成了促进祖国统一的纽带。
我们要感谢茶祖神农氏,是他,为我们后人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奠定了基础;是他,为后人科学饮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神农氏的恩惠,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的丰功伟绩,我们应该永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