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881

[ 许锡强 文选 ]   

刻铭自励种类多

◇ 许锡强

  铭是我国历来都很为人重视的文体,指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多用于表示规戒、劝勉或褒赞。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指出:“铭博约而温润。”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强;温,指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指语调柔顺。这都说明铭文的特点是语言简约,含义深远。
  讲到刻铭自励,人们就容易想到座右铭。据《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座右铭的来历是:“瑗兄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其实,最早见于典籍的座右铭,是出自周武王。《大戴礼记》第五十九《武王践阼》曾经记载:
  周武王登上帝位后,聆听尚父治国之说,“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于席之四端为铭焉,于机为铭焉,于鉴为铭焉。于盥盘为铭焉,于楹为铭焉,于杖为铭焉,于带为铭焉,于履屦为铭焉,于觞豆为铭焉,于户为铭焉,于牖为铭焉,于剑为铭焉,于弓为铭焉,于矛为铭焉。
  席前左端之铭曰:‘安乐必敬’;前右端之铭曰:‘无行可悔’;后左端之铭曰:‘一反一侧,亦不可以忘’:后右端之铭曰:‘所监不远,视迩所代。’
  机之铭曰:‘皇皇惟敬,口生诟,口戕口。’
  鉴之铭曰:‘见尔前,虑尔后。’
  盥盘之铭曰:‘与其溺于入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毋日胡伤,其祸将长。’
  杖之铭曰:·恶乎危?于忿。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
  带之铭曰:‘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
  履屦之铭曰:‘慎之劳,劳则富。’
  觞豆之铭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则逃。’
  户之铭曰:‘夫名,难得而易失:无弗志,而日我知之乎?无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扰阻以泥之,若风将至,必先摇摇,虽有圣人,不能为谋也。’
  牖之铭曰:‘随天之时,以地之财,敬祀皇天,敬以先时。’
  剑之铭曰:‘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
  弓之铭曰:‘屈伸之义,废兴之行,无忘自过。’
  矛之铭曰:‘造矛造矛!少闲弗忍,终身之羞。”
  这其中“于席之四端为铭”,就是座右铭,因为古代的席是用来坐的。
  也许是从周武王那里得到启发,后来的人也乐于在器物上刻铭自励,其中许多堪称佳作,流传后世,兹分类列举如下:
  冠铭:晋代的傅元在冠上作铭云:“居高无忘危,在上无忘敬,惧则安,敬则正。”我国古代有一种冠礼。《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冠义》亦云:“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同时起个字,表示他已是成人了。很明显,这里的冠铭,其实是劝勉人在成年之后应该如何处世为人。
  布衾铭: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在其布衾上题有铭文:“颜乐箪瓢,万世楷模;纣居琼室,死为独夫。君子以俭为德,小人以侈丧躯。然则斯衾之陋,其可忽诸?”很明显,司马光在此铭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训俭示康》是完全一致的。
  手杖铭:明代张岱有一篇《又为赵我法铭杖》的杖铭:“坐勿肯坐,卧勿肯卧。步履如飞,有杖则荷。如言尔杖国之年也则唾。”《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即就其室。”这是我国古代尊敬老人的一种礼制,其中杖家、杖乡、杖国和杖朝也就成了五十、六十、七十和八十岁的别称。张岱的杖铭赞扬手杖对人行走的辅助作用,使老年人都获得了不服老的精神。
  碗铭:爱国将领吉鸿昌的碗铭文是:“做官即不许发财。”他亲手写下这几个字,并把烧制有此铭文的碗分发给全体士兵,
  茶壶铭:为当代篆刻家沙曼翁所写:“客至何妨煮茗候,诗清只为饮茶多。”
  浴盘铭:商代有一刻在浴盘上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连用三个“新”字,既说明浴盘的功能,又寓立身处世哲理于其中。成语“日新月异”即由此演化而来。
  镜铭:古代的镜铭有:“见尔前,虑尔后。”“愿长相思,久毋见忘。”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在大立镜旁糊了面纸镜,上书:“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必直;气度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镜铭可以说为周恩来的一生形象作了超前刻画,他能有这样不凡的业绩,显然和他自小即对自我修养提出如此严格要求密切相关。
  桌铭: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有一次因为家中有事而迟到。被寿镜吾先生批评。鲁迅并不因为家里有事而原谅自己,而是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激励自己珍惜光阴,刻苦攻读。后来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先生游三味书屋,还以此为题写了一篇精警动人的散文,曾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砚铭:岳飞有一方砚,背面刻有铭文:“坚持守白,不磷不淄。”意思是要保持玉石一般的坚硬、洁白的品质,决不让黑色所玷污。朱熹也有砚铭云:“宁详勿略,宁近勿远。宁下勿高,宁拙勿巧。”它实际上讲的是治学之道,精辟之极,不愧为大教育家的手笔。文天祥在一块砚上刻有铭文日:“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在另一块名为“玉带生”的端砚上作铭云:“紫之衣兮绵绵,玉之带兮卷卷,中之藏兮渊渊,外之泽兮日宣。呜呼,磨尔心之坚兮,寿吾文之传兮。”都表达了自己决心自我淬励、为国献身的精神。陈毅元帅的砚铭只有十七个字:“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坤,自强不息。”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情怀。
  镇尺铭:薄松龄在铜镇尺上刻了一对联式的铭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可以说是薄松龄虽处穷途却孜孜创作《聊斋志异》的精神写照。
  画板铭:画家李可染曾在画板上刻下一个“王”字,“王”与“亡”同音,寄寓着学不成画中之王就不如灭亡的意思。
  剑铭:唐浩明所著长篇小说《曾国藩》写到王夫之后裔赠送宝剑给曾国藩时,提到了这样一则剑铭:“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这说明像剑这一类东西都具有两面性。是凶是吉,不在剑这一类东西本身,而在人如何使用。
  炮弹铭:孙中山曾以一枚炮弹壳赠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于右任在其上刻铭日:“当今奉赐兮何意。今日追忆兮堕泪!平不平兮有时,百折不旧兮此物此志。”表达了一位国民党元老不忘旧情,立志实现孙中山未竟之愿的心情。
  棺铭: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杼先生少时用心于学,曾在墙上画一棺材,并在其上作铭日:“读书则生,不则人棺。”
  墙铭:曹雪芹曾将“富非所望不忧贫”之句用草书写在屋内的墙上,表现了自甘淡泊的生活态度。
  柱铭: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曾在墙柱上面题写座右铭:“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遇人而问,少有宁日。”表现了他勤奋刻苦的精神。
  居室铭: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著名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笔墨铭: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年轻时所作:“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墨磨日短,人磨日老。寸阴是竞,尺璧勿宝。”
  当然,铭文大多系刻铭者自作,但也有借用古人诗文的。如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和邵飘萍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都是借用明代名臣杨继盛的楹联。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保定容城人。明世宗嘉靖年间,奸臣严嵩专权误国,杨继盛任兵部武选员外郎,刻严嵩十大罪。下狱受酷刑而死,谥号“忠愍”,有《杨忠愍集》。
  清朝李扶九曾经这样评解刘禹锡的《陋室铭》:“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典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着迹,尤见其巧处。”由此可见,铭文写作,也是文无定法、文贵得法和文成法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