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乡色酒
[台湾]舒兰
卅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卅年后
我从椰树林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鉴赏指津]
舒兰,从1948年秋去台湾,到1978年中秋节写此诗,整整30年。30年人事的变异,凝结成了难解的乡愁,借一次中秋赏月的机会,发而为诗。诗以30年时间的先后相对照,以望乡作为引发乡愁的契机。30年前,尚未离乡之时,月亮爬上柳树梢头,全家欢聚一堂,说不尽的快乐与幸福;30年后,诗人背井离乡,虽望见明月,却望不见家人,只觉当空一轮明月,有如一碗斟得满满的家乡的酒,更使乡愁充满了胸膛.诗不但有哭诉之悲,也含批判之力:是谁使得骨肉分离达数十年之久?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你……望我”到“我……望你”,这种由被动到主动表明两次赏月的心情迥然不同。
B.这首诗篇幅不长,但表现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以望乡为契机浓缩了30年人事的变迁。
C.这首诗表现了难解的乡愁,“你圆/人也圆”、“你满/乡愁也满”实际上是说30年前后都不圆满。
D.第二段中用“乡色酒”来比喻30年后的月亮,诗人移情于景,强烈抒发了浓浓乡情。
[妙思解题]
30年前的中秋之夜,全家欢聚一堂,一边品尝圆圆的月饼,一边欣赏“月到中秋分外明”,说不尽的快乐和幸福,应该说此时此景此情是圆满的。所以C项不恰当。
例二:
天问
[台湾]余光中
水上的霞光呵
一条接一条,何以
都没入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
一盏接一盏,何以
都没入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颗接一颗,何以
都没入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鉴赏练习]
这首诗借用了屈原《天问》的诗题,以表现人生哲学。八次发问,实际上集中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时间永恒,人生短暂的疑问;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诗人通过独到的意象的捕捉和象征暗示的呈现,对人与人生这一古老而永恒之谜进行了探询。《天问》的形式美有三:一是全诗纯以问句组成,二是多样的反复咏唱,三是自由与格律相融合,不仅唤起了读者的听觉美感,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视觉美感。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问》全诗以问句组成,反复咏唱.前五节每节一问,最后一节每句一问,先分后合,具有形式美。
B.全诗以“天色”为中心意象,提出了对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短暂的疑问,表达了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
C.全诗共写了三种不同的“天色”,对自然界来说,是写实;对生命来说,是象征。如果说这三种天色在前三节中还只是比喻,只具有平面意义的话,那么,由于第四节人生哲理的提升和照耀,它们也就被赋予了象征的深层的意蕴了。
D.诗人由“霞光”没入“暮色”,“灯光”没入“夜色”和“星光”没入“曙色”等自然景象,联想到生命最终归入永恒和寿命之不能久长,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无可奈何的哀伤。
[妙思解题]
全诗表达的是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整体格调是积极向上的追索,而不是“无可奈何的哀伤”。所以D项是不恰当的。
例三:
长城谣
[台湾]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鉴赏指津]
70年代以后,台湾诗坛摆脱了恶性西化的羁绊,纷纷“回归传统”,这首《长城谣》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例。全诗明白晓畅而又情真意切,富有民族味。第一节中“悲观”与“无情”,变化着的“人间恩怨”与“蹲踞”着的长城在诗行中相对,造成强烈的抒情氛围,散发出苍凉的历史感。第二节刻画了对长城的复杂思情,苦思与激动交织于行间,诗人的思绪已超越长城,在更广阔的空间飘飞。第三节由实及虚,诗人思乡心切,梦魂系故乡。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着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诗人抒发的情感给人凝重而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了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妙思解题]
这首诗虽然富有民族味,但并没有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作如是说纯属对诗题“长城谣”的“谣”望文生义;再有,全诗旨在抒发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和思乡的深情,而非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所以C项是不恰当的。
例四:
上校
[台湾]痖弦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荠麦田里他们遇到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
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
什么是不朽呢
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
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
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
便是太阳
[鉴赏指津]
这首诗好像是一出小小的独幕剧:上校退伍后生活拮据,妻子缝衣服赚钱。某日妻子正在缝衣服,轧轧的机器声,使他的意识之流,回溯到从前的抗战,引起一番今昔的感慨。从前持着刺刀,挺着机关枪,参加最大的会战;如今则只有刮脸刀相伴,只有妻子的谋生工具缝纫机发出轧轧的声音。从前他参加的“战斗”是神圣的抗战,现在的“战斗”则是求生的挣扎。全诗炼字精妙,细节高明,寓意深刻,今昔的比照更使全诗充满了反讽色彩。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火焰中诞生的“玫瑰”象征战争的惨烈,而眼前的晒太阳与当年打“太阳旗”的日本国又构成了双关。
B.“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一句起承转作用,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意,即上校的光荣历史现在最多不过是别人的谈笑之资罢了。
C.全诗选取了“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上校生活的悲惨。
D.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戏剧手法的运用,第一节即第一幕,是回忆;第三节即第三幕,是现实;第二节是幕间。
[妙思解题]
“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这一情节表现的是上校从前作战的英勇;真正表现上校生活的悲惨的典型情节应该是咳嗽、房东经常来催缴房租以及靠妻子的缝纫谋生。所以C项是不恰当的。
江苏省阜宁中学西校区(2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