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的修订,是对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评价组发布的《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价报告》中的“命题建议”的刚性践行。为帮助广大师生更好地解读“新大纲”,现将评价组的两条“命题建议”摘录如下:
1.高考语文命题应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改革。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查。语言能力的考查应继续保持基础性和综合性。譬如对对子,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阅读题应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作文题应继续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其他的补充方式,测试考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话题作文应继续坚持“三自”方针,尽量减少限制的层次,给考生发挥水平的空间。
2.试卷结构不做硬性安排,给各单独命题的省市以更多的自主权。分省命题给命题创新带来了机会,不同的命题群体对学科认识的差异,会使命题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这次机会,不要强行统一试卷结构,从而为分省命题能够顺利实施,也为高考命题在理论上、技术上总结更多更好的经验提供方便。
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的修订工作发端于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4年9月19日至24日在天津召开的试题评价会。此次会议关于《考试大纲》的修订原则的讨论稿内容如下:
1.以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指导,参考新课程标准修订能力要求,融入新课改的理念,并体现学科特点。
2.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高等学校对新生的基本要求,修订考试内容,确定各知识点的要求层次。
3.优化试卷结构,删减一些过时和容易引起争议的题目,重新确定内容比例和题型比例。
4.调整题型示例中的例题,重新编制参考试卷。
基于上述的“命题建议”和“修订原则”,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在整体上保持了与2004年的连续性,同时大胆地作出了如下“四个取消”:
一、取消各个考点前面的星号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加星号的如下四个考点全部取消:
1.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2.古代诗文阅读(理解)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这意味着2005年高考将对所有考点进行有选择性的考查。
1.“文学常识”的考查走势
(1)范围:①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文学体裁常识,④重要作家的文学风格和重要的文学流派,⑤重大的文学运动,⑥重要的文学社团。
(2)题型:单独命制选择题、配对题或放在古诗鉴赏题中进行随机考查。如:
①(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7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答案〕B
〔分析〕归有光是明代的散文家,但不属于桐城派。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刘大??。
②(1992年全国高考新科目组试题第21题)下列我国文学作品中的8个人物形象,他们出自哪部文学作品?将与之对应的文学作品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①九斤老太 ②石秀 ③严贡生 ④赵伯韬 ⑤陈白露 ⑥觉新 ⑦晴雯 ⑧黄忠
A.《三国演义》 B.《子夜》 C.《日出》 D.《水浒》
E.《风波》 F.《老残游记》 G.《伤逝》 H.《红楼梦》
I.《家》 J.《雷雨》 K.《腐蚀》 L.《儒林外史》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
⑦_______⑧_______
〔答案〕①E ②D ③L ④B ⑤C ⑥I ⑦H ⑧A
③(2001年春季上海试题第17~19题)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8分)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_诗。(3分)
(18)从诗中_______和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2分)
(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
〔答案〕(17)诗圣 律(18)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19)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考查走势。
(1)范围:“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四种;“用法”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7种情况。
(2)题型: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如:
①(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3题)在下列句子中,“走”字在用法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2分)
A.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D.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答案〕D
〔分析〕D项的“走”字是使动用法,其他三句都是一般用法。
②(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答案〕⑵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分析〕该句“处”后面、“就”后面分别省略了介词“于”、动词宾语“其(孟尝)”,翻译时必须将这些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否则就要扣1分。
③(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15题)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答案〕(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分析〕该句中的“何请”是一个宾语前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何”调到动词“请”之后,译为“请求什么”。如果此处在翻译时不能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调整,就要扣1分。
④(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
〔答案〕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分析〕该句中的“惜”是词类活用,属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惜”(为……感到惋惜)。如果对“惜”不能按为动用法进行翻译,就要扣1分。
针对以上情况的备考方略:
1.“文学常识”的备考方略
(1)精编一份识记材料。这套材料的整合可参照如下模式:①以高中课本第三、四、五册附录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概述》《外国文学简介》为“纲”。②以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和文学体裁类别为“经”。③以各文学阅读单元前的“概论”和注释中提及的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为“纬”。整合结束后,再以能否在权威文学史教材的目录上呈现作为“滤网”进行一次过滤。这样精编出来的一份识记材料,应该是贴近《考试大纲》、贴近教材、贴近考生的。
(2)实施一个识记计划。将精编出来的这份识记材料切割成一些大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周(天)的识记任务。这样就能既保证识记的计划性,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化整为零的目的。
(3)落实一套检查机制。①自查:老师在印发精编出来的这份识记材料的同时,可配发一套同步的填空练习,让学生自记、自测、自查。②抽查:课前1分钟,老师可随机提问三四名同学,每天督查。③考查:每次阶段性考试,都要结合近阶段的识记任务设计1-2道专项试题进行考查,并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集中纠错和个别指点。
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备考方略
(1)充实一份备考材料。这份材料的蓝本就是高中课本第三册中的单元知识《词类活用》《文言常用句式》,鉴于其在示例上比较简约,必须再充实一些教读课文中的典型实例。
(2)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仅仅识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其与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去阐释,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互相印证,相得益彰。
(3)强化一种训练方法。该考点重在动态运用,做含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时,必须强化“三步走”训练:①圈:圈出含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词语或句子,以激起自己的有意注意。②注:在草稿纸上注出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翻译。③对:在完成全句的翻译后,再查对一下在草稿纸上注出的翻译是否切合语境。只有在这种严格的“三步走”训练中,我们才能练就一种敏感(看得出采分点)和一种技能(译得准采分点)。
二、取消各大考点的题量、分值规定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各大考点的题量、分值规定如下:
这些规定在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已全部取消。
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各大考点的题量、分值设定整体上会保持相对稳定,但鉴于“文学常识”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式列入考试范围,会出现如下三种微调可能:
(1)将“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进行轮换考查(因为两者同属识记能级),或将“文学常识”放在古诗鉴赏题中进行随机考查(因为两者有勾连相通之处)。
(2)减少1道“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考点的单项选择题,增设1道“文学常识”的单项选择题。
(3)“古代诗文阅读”仍会保持6道题26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单独设题考查的可能性极小,极会将其隐含在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
三、取消卷面结构的统一规定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卷面结构的统一规定如下:
试卷共有25道题,满分为150分。“分卷”包括Ⅰ、Ⅱ两卷。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占42分;第Ⅱ卷为除单项选择题以外的其他题型,占108分。各类题型的占分比例如下:单项选择题占28%,多项选择题、古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共占72%。
上述规定在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已全部取消。
纵观历年来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卷面结构”的规定,可以看出这样一条隐含的规律:第Ⅰ卷的题量和分值在逐年减少,第Ⅱ卷的题量和分值在逐年加大。为此,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卷面结构将会出现如下走势:
(1)鉴于试题本身思维含量和表述含量增大,为了给考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从容的答卷时间,试卷总题量仍会控制在25道题以内。
(2)第Ⅰ卷的题量和分值有可能进一步减少,第Ⅱ卷的题量和分值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如今年广东省的第Ⅰ卷分值就已削减为36分,第Ⅱ卷分值已上调到114分。可能出现的方案有:
①第Ⅰ卷将字音和字形合题考查或将近义词的辨析和熟语使用合题考查,将科技文的4道选择题削减为3道,另1道设计成简答题,放入第Ⅱ卷(可参阅2004年北京卷科技文阅读题的设计)。
②第Ⅱ卷增设1道科技文阅读的简答题,增设1道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或“评价”)题(可参阅2004年北京卷鉴赏题的设计)或语言综合运用题。
四、取消各个考点的题型示例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共列出了50道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它们在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已全部取消。
取消各考点的“题型示例”,旨在消解按既定试题模式命题的定势,给各单独命题的省市以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大胆创新。2004年是分省命题的第一年,15套高考试卷中的对对子、广告语、过渡语、串场词等一批试题就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充分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它警示我们,2005年的高考试卷将会有更多的鲜活试题闪亮登场,诸如现已在有关调研试卷上出炉的拟写手机短信题和画外音设计题等,我们必须在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动态把握和培养上用足功力。如下三个方面的素质尤需悉心打造:
(1)两面——大语文的知识界面和生活接触面。
(2)两商——创意特质的智商和情商。
(3)两养——人文情怀的涵养和学养。
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在修订上的“四个取消”,必将为2005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带来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创新空间,广大考生只有既把准高考命题走势,又苦练宽厚扎实内功,才能手缚苍龙,笑傲高考。
江苏阜宁中学 2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