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427

[ 汤锁平 文选 ]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美感

◇ 汤锁平

  语文教学阅读中,往往出现游离文本、空探人文的现象。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教师的教法得体。学生的学法得当,那么教师的教学必然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自然轻松、愉快,在尽享美感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学需要美学支撑,学生学习语文应该获得美感体验,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在这一美感体验过程中兼容并蓄。并驾齐驱。
  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教学美感的获得来自于教材文本,来自于师生的情感体验,是客观存在与主观反应相统一的结果。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于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美。”
  因此,美感的获得就应遵循“物理”性。涵养“人情”味。以阅读教学为例简述如下:
  阅读教学的物理性是指文本的客观存在。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教与学得以存在的要素之一,遵循文本,天经地义;而任何教材的拓展、教学手段的应用:教与学方式的展开都不能改变以“本”为本的理念。世界是物质的,阅读教学也应是文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由此可见,语言文字所呈现的一切事物都证明着一个个文本就是一个个美的集合、美的化身。各种类别、各种层次、各种状态的美在教材里均有典型而多彩的表达。例如:同样的。“壮美”,狼牙山五壮士表达的是英雄之举,“飞流直下三千尺”表达的是庐山瀑布的自然景观,首都北京天安门表达的是雄伟建筑……,
  难怪,有人说,阅读教学富有戏剧性,一个个文本就是一个个剧本,学生走进不同的文本,其实就是在扮演不同的剧本角色。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体现在角色扮演的过程和结果,所以,阅读教学中课堂氛围和学生“生态”都应发生在客观存在的“文本”之中。违背了这一物理性,教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阅读教学的人情味指的是师生对文本的主观的体验。阅读是什么?在遵循文本的前提下,阅读其实就是读者和作者会面。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是个桥梁,在这边的桥墩上站着读者,在那边的桥墩上站着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使读者与作者会面,并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情;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叫对话?对话就是由文悟道,由道赏文,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获得“工具性”,摄取“人文性”。怎样对话?那就是读、思、悟结合,“教、学、做”合一;其中,读是根本,“语感”生成的程度是关键。能不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取决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取决于读者对作者情感、情绪的体验。不论是个性化阅读,还是对文本的多样化理解,作者创造的文本价值是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在放飞学生思维的同时,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应该失去遵循文本价值的应有引导。否则。语文教学就真的无所适从,不着边际了。
  享受审美乐趣,是语文教学的应尽使命。让孩子从小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是语文教学的一件美事,它必然有助于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真、善、美陪伴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由感知到感悟,由情绪到情感,由表象到内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情绪表达至关重要,要使学生“声情并茂”,教师必须首先“披文人情”;反左,学生已“眉飞色舞”,教师却“不动声色”,那么,美感打了折扣,责任就全在教师了。
  “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副画,一首优美的诗”。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失去美学吗?
  要想使孩子的语文学习成为一件乐事,一种享受,那么,语文教学就应充满“美”。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美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