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395

[ 张法和 文选 ]   

落榜考生打油诗什锦

◇ 张法和

  清朝时,有个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到交卷时,他的文章还没做完。这时,他忽然冒出个怪想法,在卷子后面写了四句打油诗: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二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到黄泉。
  该考生在诗中非常哀伤地述说自己长期埋头窗下,闭门苦读的艰辛,冀望考官发发慈悲,将他录取。可是,考官在批卷时,看了诗后并没有给以青睐,而是在诗句的后面写下“不必”、“未必”、“势必”、“何必”的“四必”批文: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不用哭)
  苦读寒窗十二年。——未必(不见得)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不会取)
  回家一命到黄泉。——何必(不要死)
  整首诗就变成了考官与考生的对答。这一句一答。饶有风趣。
  考生在答卷上写留言(包括诗歌),阅卷人是决不会因此而高抬贵手予以照顾的。但在历史上也有特例。
  抗日时期,四川大学招考新生,校方规定,按照考生各学科考试总成绩择优录取,某门学科考分低些,只要总分高也可以录取,但是有一门学科成绩为0分者即予以淘汰。
  有位考生其他学科都很好,唯独几何学一窍不通。考几何时他心急如焚,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心想如交白卷,肯定落榜,委实冤枉,于是便在考卷上写了一首打油诗,一则自我解嘲。二则泄怨:
  人生在世能几何?为何苦苦学几何?
  学了几何值几何?不学几何又几何?
  诗中共使用了6个“几何”,其中第二、第三、第五个“几何”是指几何学,其余的则是“多少、若干”的意思。
  当时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向楚教授知道后说:“该生几何极差,意志消沉,毫不足取。但他的打油诗尚有巧思,还是给他个5分(百分制)吧。”据说幸亏得了这5分,这位考生考取了四川大学。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几何”分解为两层意思入诗,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文化大革命”时期。“读书无用论”思潮泛滥成灾。致使许多中小学生无心学业,不思进取。1977年恢复高考,有位考生因父母非逼他考大学不可,无奈之下他走进考场。由于他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时一道题也答不上来,只好交白卷,并在卷子上附上一首《白考》的打油诗:
  小子本无才,父母逼我来。
  白卷交上去,红蛋滚下来。
  1979年的高考。某省一考生。语文试卷第一题,他隔二偏三地做了几小题,可惜都不对,其余各题一概没动笔。他在作文处七扭八歪地写了四句歪诗:
  儿子出题难,孙子监考严。
  老子我不会,回家去种田!
  阅卷老师看了这首混账打油诗,气愤不过,不禁提笔写了首十七字诗:
  高考大门开。俊才选进来。
  渣滓剔出去,活该!
  这位考生胸无点墨,面对考题束手无策,他不悔恨自己,反而恶言詈辞辱骂他人。真是令人发指。
  阅卷老师的小诗,清楚地说明高考选拔人才的准则是选优淘劣,郎择优录取。诗的感情强烈,音调铿锵,生动有趣,读后令人拍手称快。

落榜考生打油诗什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