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23

[ 汤文彬 文选 ]   

试论语文教学中传统诵读法的科学性

◇ 汤文彬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书须成诵”,传统诵读法历来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特别倚重的教法,是千百年来学习实践所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学法。遗憾的是在当今新教法、新学法迭出的语文教改大潮中,许多人却忽视甚至否定了传统诵读法,竟认为这种“旧时学院式的东西”应抛弃,主张与其让学生“读”,不如多“讲”一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未对传统诵读法的科学性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表面化、形式化的看法。作为从教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我愿意就传统诵读法的科学性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传统诵读法强调整体直接体验感知,符合阅读心理规律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诵读首先是作为学习者对所学文章进行的整体的直接体验感知,形成文章整体印象的方法。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占主动地位。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引导下,古人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强调学习者对文章的整体上的直接体验感知。“(学文)先见文字体式,然后偏考古人用意下句处。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而要让学习者对所学文章有整体的直接感知,形成文章的整体印象,在古人看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对文章整体直接诵读。“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种方法,不仅与人的认识规律(整体—局部—整体)和现代的系统论观点相一致,而且与马克思的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论相吻合。现代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的整体上去,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传统诵读法,让学习者形成的文章整体印象远比“浏览”更加完整、深刻,它能使“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学习者真正成为文章认识的主体,才能在以后的局部揣摩中变得更加准确、具体。
  二、传统诵读法强调读思结合,熟读精思,发挥学习主动性
  感知文章仅仅属于感性认识阶段,而要上升为理性认识阶段。古人从强调学习者对文章整体的直接体验、主动感受出发,认为有效的方法并不是教师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地讲解、分析,而应该对文章作进一步的直接诵读,必须由学习者边读边思、边诵边揣摩进而自悟自得。“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思,精思后,理自见得”,因此运用传统诵读法,一方面要求学习者做到读思结合,熟读精思,以读助思,以思助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一方面要求学习者必须躬行实践,切己体验,自求自得。传统诵读法,是把熟读、体验、精思、记忆、自求、自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者对文章的反复诵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文章不断的思考揣摩、不断的体悟感受、不断的自求自得和不断的记忆积累的过程。自然,学习者对所学的文章就会达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如此,学习者运用这样的诵读方法对同类和各类文章进行广泛的学习后,就不但能培养其语感能力,丰富语言,掌握写作技巧和厚积语文知识,而且能使学习者达到“学博”、“义精”、“思远”,易于举一反三。同时,又能使学习者自“知为学之方”。传统诵读法既不是让学习者去死读书,去死记硬背,也不是让学习者去被动地接受,去一味地听教师的讲解,而是充分地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动性。不但符合语文学习的语感性、言语操作性、漫长周期性、知识积累性等的特点,也与“学会学习”这一当今世界性的教学、学习主张息息相通。
  三、传统诵读法强调“入情”“明道”,体悟品味,切合汉语汉文特点
   所有的文章都是因情而咏、有感而发,都是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的主观“情”和“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道者,文字根本;文者,道之枝叶。维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但文章中“情”和“道”的抒发、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一符号媒介表达出来的,其“情”和“道”都是隐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传统诵读法强调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让“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真正让学习者对语言进行入情、入理、入境的体验、感受,从而透彻理解语言客体意象,真正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健康人格力量的召唤、美好情操的陶冶、深刻哲理的启迪。这是语文教学中的真正“入情”、“明道”,体现了语文学科中思想、审美教育的本质特点。由于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其作品往往蕴含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含蓄之美、“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意境之美、“言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空白”之美。则学习者非对作品“讽诵之深且久”不可。只有这样,才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到深层,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涵咏,疏通文脉,捕获艺术意象,明悟思想感情,领略作品韵味意境。“三分诗,七分读”“诗道亦在妙悟,朝夕讽诵以为之本”,诵读不仅是学习汉语汉文的本和源,而且也与现代接受美学的观点基本一致。可见,传统诵读法不失为一种切合汉语汉文特点的科学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言是以语音为外壳,不懂得语音是难以掌握的。现代语文教学是在古代语文教学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白话文也适宜于朗读,正如朱自清、叶圣陶所强调的“白话一样可以吟咏,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用工夫,使听者移情动容。”利用传统诵读法,把握现代白话文经典文章,提高理解、运用、品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语文是有声的艺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切断传统教学的脐带”,而应大力提倡传统诵读,让学生多读多记,多思多得。以诵读为本,把诵读当作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但是十分的科学有效,而且也是十分的迫切必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225300)

试论语文教学中传统诵读法的科学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