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打造高效课堂,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而个别学生的错误言行往往会造成混乱的情境与氛围,使得教师对许多问题的设想无法当堂落实,导致课堂效率下降。面对学生的错误言行,教师拳脚相加不许,大声叱责不该,挖苦讽刺不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的本能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那么,如何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言行呢?这主要是教者在教学中对学生施以良好的情感教育,用好批评的艺术,否则不但不能使其改正错误,相反还会从伤害个别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可见,批评不仅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艺术,只有巧妙地运用批评,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使之幡然悔悟,改过自新,与教师形成默契,教者才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作为教者,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一批评艺术呢?
一、用微笑来暗示
用微笑的方式去批评学生,实际上是动之以情的批评法,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的细微的违纪行为或“初犯”。譬如,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看别的书,这时,你朝他微微一笑,暗示一下,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并能告诫自己:老师注意到了,千万别再看了。
二、用表扬去反衬
教师通过对个别学生有违纪现象的暗示,对大多数学生优点的表扬,造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气氛,促使个别学生转入“正轨’’,赶超先进。例如,下午第一节课时,我发现有学生昏昏欲睡,听课走神,而我并未直接点名批评,而是讲:“今天一、二、三组同学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四、五组大部分同学听课也非常认真,这很好,值得表扬!”经过这么一说,学生犹如注入兴奋剂,大多数学生受到了鼓舞,那几位睡意朦胧的学生听后也为之一振,打起精神来。
三、用沉默来责备
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教师微露不悦,沉默不语,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领悟到老师的不满和责备。这种无声的批评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我会突然中断讲课,沉默一会儿,学生就会自动警觉起来,思想马上集中到听课上来,这比大发雷霆更有利于维持教学秩序。
四、用故事来感化
历史是一面镜子,生动的故事是一部可供借鉴的历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某种不良倾向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关生动的故事,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感化被扭曲的心灵。如通过讲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使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悬崖勒马,改过自新;通过讲述名人的奋斗史,使那些犯了错误而厌世寻短的学生热爱生活,重新振作起来,等等,教师如果善于用故事感化学生,则胜过千百次的批评。
五、用幽默来感召
幽默的语言能活跃气氛,又发人深省。教师的批评如果也运用上幽默的话语,则胜过直白的说教。有位教师在介绍河流长江时,说到了李白赞美长江的诗句,学生顿时兴致勃勃,普遍请教师朗诵其诗。这时,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在看课外书,因此顺理成章,幽默地说道:“上课不便吟诗句,恐惊××看‘天书’。”本是句“夜深不便吟诗句,恐惊星斗堕江河。”这一变用,使那个学生马上收起了课外书,脸一下涨得通红。这时老师又若无其事地开始了其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朗诵,课堂上洋溢着活泼的气氛。
六、用平等谈心来提醒
当学生出现不良表现时,教者不应当纯居高临下,高声训斥,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心平气和地与之交谈,使其认识错误,这比以势压“人”更能为大多数学生接受。例如,当你在讲课时,有同学在下面玩手机,而且影响了其他同学,这时,你不必严厉批评,大声训斥,而要走近其旁,轻声询问:“你们在谈论什么昵?我的讲解有差错吗?”他们也许会差愧低下头。
七、用严词来说服
教师要既是严师,又是良母。如果学生严重违反了课堂纪律,又并非初犯,如经常打游戏机,教师就必须对他进行“晓之以理”的教育,严厉的批评,决不能姑息迁就。但是必须注意,采用这种方式时,批评的内容一定要准确集中,切忌含糊其辞;批评的态度一定要诚恳端正,切忌威胁鄙夷。总之,不能使受批评的学生误以为自己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不能伤害其自尊和人格,要让其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教师的善良用心。
总之,伴随着新课改的强劲东风,打造高效课堂势在必行,那种陈腐的、僵化的私塾式的教育方法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在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教育思想。因此,教师授课时,无论采用哪种批评方式,都要掌握尺度,适可而止,既要考虑课堂教学实施批评的时间短暂性,又要注意学生有无心理准备的可接受性,还要讲究批评的实效性。唯有花时少,可接受性强,方法灵活得当的批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2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