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爱问、要问、会问的习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质疑意识,使学生爱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学者、科学家多思多问,发明创造的事例。如孔子从十多岁开始发奋读书,因无人教他,所以他在书上碰到疑难问题时,就到处找人请教。他“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还曾经求教过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由于他的勤学好问,终成大学问家。还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的发明都是从设疑问求解开始等事例。
其次,语文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设疑发问的意识。
二、创造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要问
布鲁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前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始终遵循“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的原则,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
众所周知,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与阅历的有限性,往往会提出一些偏怪、偏难的问题。这时教师不仅不能责备,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并对学生的发问耐心倾听,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从而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对那种好问的却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应耐心引导,帮助其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点加以点拨,并继续鼓励其大胆质疑。如果学生问对了,问得好,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大力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课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一起探索出正确的答案。
在课堂上也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质疑意识,创造良好的质疑氛围。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轮组质疑和抢着质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赛。对提出具有一定深度问题的一组给予加分奖励。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指名让某同学回答,如答不上来,不给加分,其他同学可抢答,答对的给加分,答得精彩的额外加分奖励。答的是否正确,由提问题的同学加以评判。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或答案,由老师评定。最后优胜组给予奖励,失败组给予惩罚,惩罚的方式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唱首歌、表演小品、或说相声、跳个舞等。让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技巧,使学生会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究竟该怎样提出问题呢?
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应当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比如,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1.这篇说明文的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3.说明顺序是什么?并说明其作用。
4.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5.体会这篇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在阅读议论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论点。论点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论证思路。
3.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据证明哪个分论点。
4.分析论证方法和作用。
5.对文章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1)围绕观点谈感受、写经历。(2)评述观点。
6.语言特点。
在阅读记叙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题目的作用。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紧扣语境,品味语言。品味理解文中的句子,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通常找这样句子品味:
(1)能揭示文章主旨的。
(2)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
(3)句式表达上独特的。
4.把握形象,赏析技巧。
(1)分析人物形象,指出人物的个性,或者点评你所喜欢的人物。
(2)品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作用。
(3)体会结构特色,如前后呼应、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等,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5.延伸探究,体验感悟。谈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
以上学习过程结束后,教师还应当引导进行课后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学生就表现得更加突出。教师应利用教材,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不影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课堂产生的有关问题除在课堂中解答之外,剩余的暂时解答不清的难题,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去求解。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自主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敢于质疑,在掌握一定的提问的技巧后,善于提问,甚至能自问自答,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六乡中学(5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