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05

[ 陆花燕 文选 ]   

引导自主 提高课堂时效

◇ 陆花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共享者,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时效。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确立学生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看老师脸色行事,也不再两脚放平、两手放后观看其他学生的表演,不再是度日如年期待着下课、期待着放学的烦躁心情。而是一堂充满人情关怀、闪耀智慧光芒、启迪人生、放飞梦想的幸福体验。首先,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用真诚的微笑面对全体学生,呵护自尊,培育自信,激励自强。其次,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蔡林森校长说:要相信学生可以学好。魏书生说:教师替学生思考,如同替学生吃饭一样,都是害学生。他们都深刻体会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放手让学生去做,从字词的积累到写作背景的了解,从文本内容的研读到作者的情感体验,直至对精彩语言点的赏析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联系、自己检验等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新课程倡导要增强问题意识,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教师在每次上课前给学生设计一份预习导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品读文本,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和深邃哲理。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出示了如下几个思考题:
  1.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按中举前和中举后给文章分段。
  2.范进听到中举后是怎样的表现?
  3.中举了,生活也好了,地位也高了,范进却发疯了,这是为什么呢?
  4.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6.你在预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独立完成。通过完成预习作业,一方面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得到一些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
  课堂的生命力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猜想、争辩、启迪、认同。因此,教师要把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善于提出一个个值得辨析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辨析中生成新的想法。小组学习是合作探究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争辩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如在教《孔乙己》一文中,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他们说: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 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文章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四、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叫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敢“问”;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爱“问”;给予思维空间,使学生能“问”;教授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226200)
  

引导自主  提高课堂时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