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近代中国错过了《海国图志》 苗晓雨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1841年6月,当时同样主张学习西方的林则徐,被革职流放新疆伊犁,途经京口(今江苏镇江)时见到了魏源,两位老友相见甚欢,朝夕深谈。也就在这次会面中,林则徐将之前自己在广州搜集的《四洲志》等资料交给了魏源,希望他编撰一部介绍西方的书籍以救亡图存。魏源接受重托,着手搜集资料,终于在1842年著成了五十卷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照理说,《海国图志》在这样一个败世颓局中出现,应该引起很大反响才是。书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正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解西方的窗口,理应畅销走俏。
然而,历史却一波三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评价称,在当时,愚昧排外,坚持“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由于被“夷”所败,不要说“师夷”,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
结果,宏伟的《海国图志》问世后,并未激起什么涟漪。据统计,当时中国有能力阅读这本书的人多达三百多万,而《海国图志》在国内却只印刷了千册左右。及至后来,连谈论这本书,也成为禁忌。
但《海国图志》却并未就此埋没。历史的吊诡,使它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激起了一场巨浪。
由于在国内无人问津,当时有些书商开始尝试在邻国日本打开这本书的市场。1851年的某天,一艘中国商船在日本长崎港接受入港检查时,被查到了3部《海国图志》,随即被当成违禁品克扣下来。
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海国图志》传入了日本。
之后具体发生了什么,如今已无从得知。据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海国图志》在日本大受欢迎。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据雷颐介绍,201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交流与中日关系历史考察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落合弘树在其学术报告《明治维新与中国——幕府维新的日本和中国》中明确指出:“以图独立的佐久间象山‘和魂洋才’的想法,大部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得来的”,充分肯定了《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贡献。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而对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的态度之差别,为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伏笔。
在雷颐看来,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由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第一次遭遇西方文化的冲撞时,优越已久的国人习惯性地将西方列强目为蛮夷之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先进性,“师夷”便成为无稽之谈。同样的,在以后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成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
相对而言,日本的文化包袱没有中国那么重。目睹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后,一向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也让其意识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所以当19世纪中期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日本果断地接受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一路崛起。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19日10版)
[练习]
1、下列各项不属于魏源创作《海国图志》一书背景的一项是( )
A、魏源进士出身,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
B、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魏源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
c、魏源主张“师夷”,希望为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解西方的窗口。
D、1841年林则徐给以无私的帮助和热切的鼓励,希望魏源救亡图存。
2、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国内遭到冷遇,却在日本迅速畅销,其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妄自尊大,“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宰人心,使“师夷”之说成为一种禁忌。
B、当时有能力阅读这本书的人并不多,所以书的数量很少,只印刷了数千册左右。
c、书商在邻国日本打开了书的销售市场,使得《海国图志》大量传入了日本。
D、日本人利用《海国图志》提供的世界知识,大刀阔斧进行了一场明治维新运动。
3、根据原文信息,有关中日两国发展状况的比较,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国图志》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在中国确是一本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
B、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差异,反映的其实是两个民族对待西方文化的思想态度的差别。
C、在世界近代史上,华夏正统文化对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一个大包袱;而日本则没有这样的文化包袱。
D、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常是习惯性抵触;日本却能够“师夷”,抓住变革的机遇而不断崛起。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c项属于该书的宗旨和魏源希望表达的经世目标,不是创作背景。)
2、A(B项曲解原意。当时有能力阅读这本书的人多达三百多万。c项理解有误。书商并未在日本打开市场,《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属于偶然。D项强加因果。这不是在国内遭到冷遇的原因。)
3、C(c项说法绝对化,也不合乎实际。原文有“日本的文化包袱没有中国那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