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081

[ 高海涛 文选 ]   

新课标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 高海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基础。它应该贯穿学生成长的整个历程,推动学生情感和思想发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不惟书、不惟师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新课标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体验和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租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认识,才能自我提升,才能让梦想在阅读中自由飘扬,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为什么说是“真正的英雄”?难道英雄还有假的吗?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读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增强。
  其次,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问。真正的读书,是用独立的见解来打造思想的天空,用个性的诠释去播撒精神的原野,用创新的意识去缔结梦想之树的传奇。但许多学生心中有疑,却不敢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信,心存畏惧:面对名篇大家,缺少质疑的勇气;面对全体同学,担心他人嘲笑;面对老师,害怕受到斥责。
  要让学生拥有自信,畅所欲言,说心中所想,评心中所感,营造宽松和民主的环境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怕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问题越多,说明你读得越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越深刻。当你大胆提出疑问之时,也是你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说明你真正地走进并融入了文本。浮浅的阅读,难以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没有问题的阅读也就毫无意义可言,那是因为他对文章的阅读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文章中去。”
  同时我有意识地结合课文来分析文章的缺憾美。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文中写到“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下去。”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语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采用两个比喻来写,是否多余?这里的比喻有无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运用比喻突出老斑羚的惨状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但第一个比喻多余并且不妥:一是喻体“火箭残壳”不够形象具体,二是火箭残壳无生命,本身谈不上悲惨,写老斑羚比火箭残壳更悲惨,令人费解。通过这件事,学生明白了教材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第三、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就要注意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鼓励学生“与众不同”,鼓励学生“节外生枝”,无疑而问,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一次我执教《土地的誓言》,文中写到“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下了我的手印。”初读此句,学生不大注意。我一方面让学生细心朗读并体会,一方面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进行替换比较。很快学生提出问题:为何说在故乡的土地上“印”下了脚印,能否换成“留、踩”?“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是否准确?作者回忆这些平常小事,有何作用……问题提出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苏东坡词云:“香褪红残青杏小”。在语文教学中,让好问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意识,要让学生问题意识的“青杏”茁壮成长,就需要我们一起携起手来,重视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新课标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目录

  •  / 汤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