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过:“艺术的感染力的大小决定于三个条件: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写出来的感情深度如何。”对这段话加以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要有感染力,离不开感情。文学大师充分肯定了感情的价值。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会说,我有情感,可就是写不好作文。笔者想说,你固然有情感,你的情感有何特点?不妨让我们走进文章中去分析这几首诗词作者的情感。
一、有价值的情感
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就这么平平常常的二十个字,流传了一千多年,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呢?一句话:情感有价值。有些同学会说我们老师从未这样讲过。我们只知道这首诗反映了春天的特点,写了鸟语花香,意境很美。我在这里想提出一种看法:这首诗的价值在于有价值的情感,只有孟浩然才具备的有特征的情感。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春天,睡懒觉,连天亮都不知道,迷迷糊糊听见鸟叫声,这两句给人的感觉如何?”很舒服,很美的一种享受。但诗人是不是和我们有同样的感情?肯定不会的,如果有,这首诗就不可能出名了,这种感情在文学创作中不会很值钱的。诗人并没有享受美好的春光,而是诗人突然想起了昨天晚上风雨交加,花儿肯定落了不少吧?诗人不享受这美好的春光,却觉得春光易逝、人生短暂。这种惜春的感情是内心很丰富的人才会有的,一般人是不会具备的,于是感情便有了价值,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当然就有价值了。
我们的这种有价值的情感哪去了,怎就在写作文时“千呼万唤”也唤不出来呢?
生活的经历不够,感情就藏在深处不出来,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行话说就是“到潜意识里去了”。
二、移情于物
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醉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抒情的特点又何在?有些同学会说,特点就在“多情善感”,因为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不错,这首词是写出了女词人的多情善感,可她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情善感。也不妨分析一下蕴藏在其中的这份特殊的情。
“昨天夜里风大雨大,我睡得很不错,沉沉的醉在睡意中。一觉醒来,心情很不错。问问卷帘的丫环,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卷帘人说,和原来的一样呢。不可能的,你知道吗?真的你知道吗:风雨过后,海棠叶儿吸饱了雨水,叶子肯定越肥大了,但海棠花儿一定经不起风吹雨打,凋零的满地都是,留在树上的仅有稀稀落落的几朵了。”最有价值的一句就是“绿肥红瘦”。李清照与丈夫分割两地,青春易逝,孤独寂寞难捱,确实是“瘦”了,她把对人的生命的体验凝聚在一句“绿肥红瘦”中,课堂上有的学生给老师出难题说“她李清照又没亲自去看,怎能这样随随便便就不相信别人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再说‘绿肥’也不见得科学,仅仅一夜叶子怎能变肥变大呢?”
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呢?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的确不科学的,但艺术是不讲究科学的,我们平时写作文时或许就是太“科学”化了,太较真了,具有了科学性,但失去了艺术性。文学家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是客观的,而是用情感去同化它,这叫“移情于物”,带有了女词人情感的物——海棠叶能不“肥”吗?海棠花能不“瘦”吗?没有“肥”能衬托出“瘦”吗?一个人生活经历很丰富,但写不出好文章,为什么?不会“移情于物”,即使生活经历很平淡,感情比较丰富,别致的人,完全可以写出好文章来。是真的吗?那初中生的经历仅仅局限于校园、家庭,有特殊的感情能写出好文章?当然可以。举个例子说说。女作家冰心一生的经历比较平淡,除了丈夫一度被错判成“右派”外,她的生活没有大起大落,家庭很幸福,沐浴在母爱的雨露中,她的“爱的哲学”之一就是母爱。她创作的成功在于她别致纤细的女性特有的情感。读过她的《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散文和诗歌的人,都会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三、情感和思想的水乳交融
鲁迅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能在平常的现象中寄托深刻的感情和思想。如《阿长和山海经》这篇文章表面看起来很普通的诉述,其中蕴藏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中有关长妈妈名字来历的那一段,作者在叙述时感情极平静,仿佛长妈妈与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她是个没自己名字的女人,随便就把以前在“我”家里做工的一个长得很高的女佣的名字加在她头上,可她一点也不“长”,长得又短又胖,“长”又不是她的姓,可见一个女人地位的低下,不受人尊重,作者在这里暗藏了“哀其不幸”的意思。她对别人“赏赐”给她的这个称号,麻木到连一点感觉也没有,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又蕴含“怒其不争”的意义。小小的一个女长工的名字中就能深藏这么复杂的思想感情,可见文字的功力是何等之深。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深藏不露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这叫艺术的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