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084

[ 辛薇 文选 ]   

漫话悯农诗

◇ 辛薇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清代诗人郑板桥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早在《诗经》中就有《七月》、《硕鼠》、《伐檀》等体谅农民辛苦的诗作。“悯农”一词最早提出来的是中唐诗人李绅,他脍炙人口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至今为人传诵。
  繁重的徭役、赋税是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重要手段,诗人就将同情心和愤怒感写入诗中,反映不劳而获的“肉食者”鱼肉百姓的社会状况:“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浏禹锡《浪淘沙》)、“东家豺狼恶,食吾粮,饮吾血,五谷未离场,大布未下机,已非吾所有。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却云开复见天”(坎曼尔《诉豺狼》)、“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红线毯》)、“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县官踏飧去,薄吏复登堂”(李贺《感讽》)、“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柳永《煮海歌》)、“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舍眠”(柳宗元《田家》)、“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农夫们日夜不停地耕耘,到头来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讲农民劳作之苦,盛唐诗人白居易《观刈麦》道出了在南岗收麦子的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大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晚唐诗人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获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更是对老百姓表示深深的同情。当然,这类诗歌中最有名的,还是伟大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下动乱,民不聊生,就如皮日休所说:“古之取天下者以民心,今之取天下者以民命!”
  中国古代的悯农诗人,往往善于把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剥削、穷奢极欲的享受与劳动人民辛勤耕耘、贫寒交加的生活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描写:“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郑邀《富贵曲》)、“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颌血”(郑遨《伤农》)、“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杜甫《赴奉先咏怀》)、“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当贫苦百姓劳动时,寄生虫们却在享受:“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谢枋得《蚕妇吟》)晋惠帝在位时,听说天下荒乱,百姓饿死,他竟说什么:“为啥不吃肉?”(《晋书-惠帝纪》)他认为老百姓都像他当皇帝一样,有吃不完的肉!
  除自然灾害外,给劳动人民带来最大苦痛的就是战争。曹操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即是对东汉末年战乱所造成的悲惨景象的一个真实写照。同期的女诗人蔡琰在《悲愤诗》中也有类似的生动描绘:“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战争使“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韩渥《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战争造成了农村“望岁必空切,耕夫尽把弓。千家仅数人,一税十年空”(黄滔《书事》)、“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杜荀鹤《乱后逢村叟》)的荒凉局面。
  打仗就要征壮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读此诗,让人心酸不已。“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汉乐府杂诗其三》),这是一位女子的苦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愿身莫着裹衣归,愿妾不死长送衣”(王建《送衣曲》)等等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元代散曲家姚燧的《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构思巧妙,紧扣女子内心,刻画深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厦是让人欲哭无泪。还有杜甫的《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一首典型的哀怜同情人民、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悯农诗。
  中国古代有良知的诗人哀怜、同情劳动者,揭露、控诉剥削者统治者,悯农诗也以其特殊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但是,悯农诗人再多,也不可能改变平民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这就是历史。

漫话悯农诗
目录

  •  / 汤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