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感悟能力又是素养的核心要素。感悟能力是通过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来提升的 。因此 做好阅读教学,使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而形成自己的表达习惯和语言风格是感悟能力形成的关键。在教学中,重视阅读,以读促学,读中有情,情中有悟,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一、养成良好的课前阅读习惯
在教学每一篇文章之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阅读,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不仅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更能大大提高上课时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加深理解,解决疑难问题。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还要听讲,又要做记笔,就显得听得紧张,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就不容易抓住主次。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预习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取得好成绩捷径。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恒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
二、做好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在朗读中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章中的思想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阅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可以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注意学生的程度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可规定一节课内指名朗读每人不能超过两次,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指导学生进入情境
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以身作则,教师泛读
好的教师范读不仅可以再现课文情境, 更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情感,从而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作者的文中。培养学生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欲望,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朗读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它还可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提高欣赏的水平。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应该不止一次地进行,每读一次,都要先提出具体要求,读后都要给学生以新的收获,新的感受。课前范读,重在激情,教师课前的范读,披文入境,以其声,以其情感染学生,引生动情,可使学生进入角色。做好示范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好全文作好铺垫。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既可以闻其声,同时也可以视其人,悟其情,直接领略老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在这里,老师的无声语言起到录音设备永远不可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听出节奏,听出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但也要提醒学生不能机械的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悟,凭悟去读。
四、让学生做好听读评价
教师读学生悟,学生读教师评,学生相互评,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训练学生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能够积极学习。而不是挑别人的毛病,故意找茬,那样会影响课堂气氛,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从节奏快慢,语气 舒缓,情感表达,轻重读词 这几方面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评价后发挥,鼓励人人尝试,共同提高。
五、阅读方法的多样化
1. 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的“熟读”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用心品味,反复研究,认真分析评价,务求明白透彻,融汇于心,汲取精华。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的阅读。读书,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才能深入浅出,透彻领悟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 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对于课外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阅读方法加以运用,加强训练,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 速读
在时间有限或者节省时间情况下,为了获取知识,要去速读。因此,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把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速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配以摘录的方法,即将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段落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的积累本中,为以后的写作准备丰富的语言知识。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当做了一项艰苦的任务。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此,只要改变一下方法,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轻松,更实效。
3. 诵读
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读与悟结合起来,其过程充分调动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
4. 默读
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常常使用默读法。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注、摘录、笔记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5. 略读
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意翻看,也可以只看关键性语句,弄清主旨,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要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总之,做好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才能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河北省巨鹿县堤村校区(05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