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一则法国民众读书的报道:在法国,常常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人捧着一本厚厚的小说在津津有味的读,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书包上学的青少年,也不乏匆匆赶去上班的上班族,囊括了社会各个职业和阶层。最近一个调查显示,法国人均读书20本。去年有近一半法国人购买了新书,其中小说约占40%,儿童书籍、漫画约占21%,历史类约占15%,词典工具书约占6%,其余为科学和专业图书等。
人为什么要读书?温家宝总理参加世界读书日说过: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我曾在中国政府网在线交流时说过,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读书,可以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读书,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所以说读书应该从儿童抓起。那么怎样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习惯?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说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作为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儿童的读书习惯呢?
一是营造书香氛围。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所以学校应该从环境建设方面入手,努力创设一个无处不“书香”、无“书香”不入的校园书香大环境和班级小环境,如学校内可以设立读报栏、墙壁文化、教室内设立班级图书角等,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学校的草木能育人,优美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呈现出浓浓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浓郁的氛围中,将读书的精髓逐步内化为自觉的人文素养。
二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国学,加强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属于“语言模仿期”,有模仿成人语言的本能倾向,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孩子们一生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小学,让孩子多读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让孩子们与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对话,让“经典文化”浇铸“童子功”,让孩子们在经典诵读琅琅的读书声中,去感受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心。
三是让阅读进课堂,就是要变“课外阅读”为“课内阅读”,将阅读确立为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节数的阅读课,让学生阅读《做人的故事》、《格列佛游记》、《格林童话》、《时代广场的蟋蟀》、《老人与海》、《海底二万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样不仅为学生精心构筑一个温暖的阅读之巢,带领他们去感受文字世界的高雅之美,书香也像空气一样,随着一呼一吸,进入学生的肺腑,融入孩子的灵魂。更重要的是小学、中学这12年下来,胸中有万卷书,你说什么样的人生金字塔的塔基有如此坚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这样的人生会不壮丽辉煌呢?
最后我以一名同学的读书心得作为我文章的结尾: 每当我遇到困难退缩时,书本告诉我:火无法征服的,水可以征服;现实难以实现的,梦可以实现;笑无法表达的,泪可以表达;争斗不能改变的,微笑可以改变;风揭不穿的,心可以揭穿;雪无法覆盖的,爱可以覆盖;足迹难以达到的,心灵可以达到……
山东省胶州市马店镇陆家村小学(26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