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逐步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教师们逐渐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1]可见,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积极开发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只有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对策
1. 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本教育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者,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就教学来说,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涵养、阅历体验、个性品质、思维方式等,以及学生在课堂上与文本、教师、同学对话时精神的交流、思维的碰撞、问题困惑等,所有这些都应被视为课程资源而纳入课堂教学中来。
2. 认识到学生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资源的载体,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学生能对教材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教师、同学、家长身上吸取有益营养,并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能从生活中产生作文话题,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抒发真情实感。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激励者、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3. 拓展教材,提供尝试研究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教材,更要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中提出的契机,充分研究教材中可以拓展的地方,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范畴由教材向外延伸,更快更广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和文化积淀。在《鸿门宴》一课中,学生对项羽很感兴趣,所以因势作为一个研究的课题。让学生看《读本》上文章《项羽本纪》。关注项羽在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中的表现。呈现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李清照十分欣赏项羽的英雄行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进而引导学生将项羽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
4.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1]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投其所好, 在这当中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和音乐同为艺术,二者自然有一些相通之处。许多朗诵者总喜欢配上与其文章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曲调,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淋漓尽致。我们所学的很多诗词,都被谱上了曲,成了一首首传唱的歌曲。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虞美人》等。在学生学完这些词后,让他们听听、唱唱这些歌。这样一来, 学生不但会更有兴趣,同时也会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印象也更深刻。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唱,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5. 开辟丰富多彩的作文空间
教师可以尝试将传统的作文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当下较为流行的网络博客建立班级“博客”。学生可以在“博客”里写下自己的心情日记、随笔杂感、诗歌小说等。班级同学间可以交流评论,评论不限长短,学生有不同观点都能真实的展现出来,教师也可对学生习作进行点评,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这种方法使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心理自由空间与自我满足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见解,激发写作欲望。这一做法使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一起阅读、分析与评价中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并在比较、欣赏、修改别人的作文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有助于调动各个写作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2]。
三、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注意事项
1. 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以往大家往往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其实专家们开发课程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内在的学术价值上,但要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2]。
2. 应注重学生的间接经验
在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多地直接接触实际生活,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教师在关注学生参与实践、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间接经验的指导作用。就学生学习而言,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不能因重视实际操作与在实践中学习而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3. 注意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化
在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所谓优化,主要是指优先性、优效性和适切性[3]。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根据时代发展的步伐和教育发展的轻重缓急,同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将拟定的教材内容按先后有序原则,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满足其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尽量把课内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
总之,只有以课程资源为支持的阅读教学才有利于课程改革设想的实现,才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对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l]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M].教育研究,2001.
[2]桑哲.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语文素养[J].现代语文,2005.
[3]许启辉,孟先梅.论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的实践取向[J].语文学刊,2006.1.
江苏省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