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067

  

走进名著馆之《彷徨》 荷戟独彷徨

◇ 刘 莹 何 伟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维谷,谓之彷徨。鲁迅曾是彷徨的,他在写人生的历程,这里面有孤独,有悲哀,也有无奈。写《彷徨》时他仍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还是破灭了。前方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已遍体鳞伤。只能“荷戟独彷徨”。《彷徨》的命名,可谓至名。
  
  【作品简介】
  《彷徨》是鲁迅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时期(1924年—1925年)的作品,共收11篇小说,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伤逝》等。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彷徨》体现了作家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鲁迅《题〈彷徨〉》诗云:“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由来。他在《彷徨》一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1902年去日本留学,1918年5月为《新青年》写稿,首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此后他笔耕不辍,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艺术特色】
  1.忧愤深广,风格沉郁
  “忧愤深广”的思想感情体现在形象体系中,是深沉、含蓄、凝炼,风格沉郁。《祝福》《肥皂》《高老夫子》都深刻揭露了一些伪善者、伪君子卑劣丑恶的灵魂。鲁四老爷、四铭、高老夫子等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上流社会的堕落”。作家在塑造这些形象的时候,笔端渗透了强烈的厌恶、愤怒和否定之情。
  2.白描、讽刺中有真意、寓深情
  鲁讯指出:“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其“有情的讽刺”,即善意的讽刺。《肥皂》有一场面:在晚餐桌上,四铭从女儿身上收回眼光,“伸筷自去夹那早先看中了的一个菜心去”,可是菜心刚被儿子夹走,“他于是只好无聊地吃了一筷黄菜叶”。接着,四铭就以街上的女乞丐孝顺祖母的事例把儿子教训了一顿。这段文字完全写实,“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含意深邃,可谓“微辞之妙选”。
  3.景物描写中有真意,寓深情
  宋人梅尧臣曾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彷徨》中的一些描写,也达到了这一境界。如《祝福》《孤独者》,写雪景、月色的文字中蕴涵着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描摹,表达自我心绪,跌宕起伏,意味深长。
  4.语言形象、含蓄、传神
  《彷徨》的语言,无论是叙写事件、描绘背景还是刻画人物,都精炼形象、生动传神、自然含蓄,表达了作家深沉的感情,这就使作品具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伤逝》就是一篇充满了“悔恨和悲哀”的抒情诗。《孤独者》的结尾,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精炼、含义深刻,将哲理寓于抒情之中。诗一般的语言让作品拥有了诗的情调。
  
  【名家评说】
  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编者注)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选自张宗刚著《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
  
  【链接中考】
  1.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A.《彷徨》为鲁迅先生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鲁迅曾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由来。
  B.人都有彷徨的时候。鲁迅所写《彷徨》,是写人生的历程。这里面有孤独,有悲哀,也有无奈。
  C.《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友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友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现实的诱因。它让友情幻灭,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D.《彷徨》极大的魅力,还在于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E. 《彷徨》里的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却以一批个性独异、涵蕴深广的知识分子形象,准确地记录、描述了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这一新旧交替时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从而成为中国当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简答题。
  鲁四老爷、吕纬甫、涓生、高尔础、魏连殳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哪篇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E(C项应将“友情”改为“爱情”; E项应改为“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祝福》《在酒楼上》《伤逝》《高老夫子》《孤独者》。
  
  【我读名著】
  祥林嫂死前漫想
  ◎ 顾天军
  
  鲁镇的上空,节日的浓浓气息尚未散去。
  “我的篮子!我的篮子哪去了?!我的篮子……”祥林嫂声音嘶哑地叫喊。破旧的篮子,是祥林嫂身边的唯一。
  她站立起来,身体僵硬,差一点摔倒,恍惚的眼神透着焦急。她四处找寻着破篮子。
  “祥林嫂,你的篮子在这呢,快来追我们呀!”两个小孩举起篮子,笑着,跳着。祥林嫂拄着下端早已开裂的竹竿,一瘸一拐地绕过尘芥堆,向他们追去,她一手伸直召唤着:“那是我的篮子……”两个小孩相互使了一下眼色,急忙跑开,回头望着祥林嫂。“哎呀!”只听一声叫喊,祥林嫂一脚陷进深坑里,失去平衡,跌倒在地。她的指尖抠进泥土中,仍吃力地向前攀爬着,眼光紧锁在破篮子上。
  “我的篮子……”她号啕大哭。
  两个小孩在她身边打着转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寡妇寡妇不守节,阿毛阿毛真可怜!”遂丢下篮子,逃走了。祥林嫂如死人一般,呆呆地趴在那里。一阵冷风吹过,卷起了地上的几片残叶。
  严寒使河水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黄昏如血,一个女人在河边徘徊,目光浑浊。时间就像一把沉重的铁锤,将回忆一点点地夯进她的灵魂深处;痛苦就像生命的蚕茧在沸腾的热水中翻滚,愈来愈清晰,剥离得丝丝分明。亲人一一离开,最能给她慰藉的阿毛,最终也离她而去。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永别”,曾几何时,她也想抛开痛苦,坚强地活着。可老天对她却是如此吝啬,捐了门槛仍旧不行。孤独、空虚、无助重重地击打她的灵魂。真是“好死不如赖活”么?
  不经意间,夜已深,月光透过树梢,偷偷地注视着这个可怜的人儿,风雪也赶着来凑热闹,狂风狠狠地将飘舞的飞雪重重地摔打在地上。
  女人,一个人蜷曲着,缩在草堆旁,饱尝着煎熬。节日的浓浓气氛,是她的一曲哀歌。
  “娘……”女人的心震了一下,眼睛在黑暗中突然亮了起来。
  “娘……”又是一声,混杂在舞动的风雪中,雪地上仿佛多出了许多深浅不一的脚印,黑暗中,一个小男孩蹦到了女人面前欢叫着。
  “阿毛,阿毛!娘终于看见你了!”兴奋使女人的面部扭曲,“阿毛,娘想你,让娘抱抱!”女人冲了上去,地上多了两条深深的印痕。刚刚奔到跟前,阿毛倏地就不见了。
  “不要带走我的阿毛!”女人嚎叫着,打破了黑夜的寂静,她终于对不公的命运无法容忍,慢慢倒在了雪地中……
  祥林嫂的死,如落叶归根。生命旅程中,总有挫折要承受。孤寂的心已很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若要长久承受,需有爱的抚慰。但愿祥林嫂和她的阿毛可以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