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安恩和奶牛》:真正平等地对待动物,尊重生命。安恩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对心灵来说,没有微不足道的小事。
——〔法〕巴尔扎克
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或许我们会想起一个词“和谐共生”。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总是喜欢以统治者的姿态俯视一切,现在应该是改变这种态度的时候了,这就是《安恩和奶牛》要告诉我们的。文章用平凡演绎震撼,读者在震撼中感受美丽。
故事发生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在安恩周围是“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嚣: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在这个热闹的牲口交易市场的一隅,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妇人在安静地织着毛袜,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她的身旁。这好像一幅优美的人文图画,画中的安恩慈祥,奶牛自由。
或许我们都会认为这头奶牛是准备出售的,可是老妇人却连续拒绝了很多次卖牛的机会,而且每次回答都很简洁:不卖。这是一头怎样的奶牛呢?“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莫非是老妇人想提价?作者继续让读者走进他的“圈套”。可是最后一位买家出了很高的价格,老妇人还是不肯卖奶牛。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在文末笔锋一转:“‘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一切皆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人性之美,可以有很多体现,一言一行或点滴小事都可以折射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更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这头奶牛是安恩养大的,它也给予了安恩它的所有: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安恩也给予它最好的照顾,这一点我们从对奶牛的描写中便可看出。本来做到这些作为人类来说好像已经尽善了,但作者又跳出物质层面,让安恩走进奶牛的精神世界。
安恩生活贫困,她瘦削虚弱,衣服很旧。奶牛如果卖个好价钱可以暂时缓解生活的艰难,这无可非议。可是这头奶牛是她的朋友,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们之间有精神的交流。正因如此,她更能体会到这头奶牛的孤独。安恩把对生命的尊重看得无比重要,她愿意站在吵闹的市场陪着她的奶牛。人性的光辉也在此时展露无遗。
对牛如此,那人与人之间该如何?无需回答,问题的答案读者已了然于心。
这篇小说文字平实,故事简单,但塑造的人物却丰满鲜活。安恩身上表现出的闲适、慈祥、对生命尊重等人性之美使这篇小说历久弥新。看着现在城市里那么多的流浪狗、流浪猫,我们不得不感慨:安恩的奶牛是幸福的!
课文背后的故事:
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出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岸的西玛兰,从小学起,他就迷恋书本。西玛兰教育了延森对时空的强烈感受,使他关注人类历史和命运并与大自然深深结缘。1895年,延森发表了惊险小说《卡塞亚的宝物》,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延森的重要作品有《漫长的旅途》,这部长篇小说从远古冰河时代的北欧写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具有史诗的宏大气势和优美奇特的风格。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