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052

  

如诗如画的那山那水那人

◇ 宋 冕

  课文背后的故事: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脚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军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九年级《画山绣水》:作者用饱含感情之笔,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这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细细读来,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恬静似梦境的漓江水、江上老翁捕鱼的神奇景象、磨米山等奇山怪石……
  杨朔在《海市》小序里曾直言道:“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它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画山绣水》也是如此。
  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就发现作者用互文的手法——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让我们感受到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其次,文中的山水景物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叠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漓江水的碧绿,绿得令人陶醉;写出了桂林怪石奇峰的千姿百态,生动形象。在作者笔下,桂林的水,漫江碧透,逶迤萦回;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挺拔峻峭,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特别是漓江水色图和鱼鹰捕鱼图。“水面平得像玻璃”“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漓江的水优美而沉静。可是文章突然笔锋一转,梦境被鱼鹰打破,“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让桂林山水更有生机,更有活力。两幅图动静结合,恰当的修饰词,准确生动的动词,让整个“画山绣水”的图画变得更具体,更丰富,更美。
  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动人传说: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船家的娓娓道来,让我们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文中充满诗情画意,这得益于作者对桂林山水绘声绘色的描述。修辞是散文不可或缺的,好的修辞会使散文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而文中采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我们好像进入了如画卷一般的桂林山水之间。
  杨朔是一位有深厚语言修养的作家,他很注意散文语言的锤炼。他在文中说:“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这两句很工整对称:“没见过一座山”对“没见过一条水”,“凝结”对“泛滥”,“生活感情”对“智慧的想象”,语言精致晓畅。“泛滥”一词更是点睛之笔,它的本意是多得向四处漫溢,用它形容水非常贴切,同时也突出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想象就像这漓江的水,无穷无尽。语言的锤炼与遣词造句的精当,形成了一种熔古今中外、口语、文言于一炉的独特风格。
  《画山绣水》细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妩媚和秀丽,不仅风景优美,故事亦美妙动听。作者文笔起落,挥洒点染,语言清新绚丽,读后让人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回味无穷。
  
  课文背后的故事:
  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还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