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840

[ 周旋 文选 ]   

爱无声,却有形

◇ 周旋

  八年级《我的母亲》: 一首母爱的赞歌,一支感恩的乐曲。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通过几件小事把母亲那份柔与善表现得含蓄而唯美,把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忧表现得充沛而实在,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一支感恩的乐曲。
  全文写了四件事,塑造了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她有一定的文化和才干,温柔善良、富有感情,但是被封闭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没有踏上社会施展才干的机会,只能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子女的身上。她时刻关爱着子女,要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她以自己的情感熏陶、教化子女,使子女形成正确的爱憎观;她因子女受责而痛苦,却又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而赞同封建式的教育以督促子女上进;她日夜劳作,为这个家庭无私地奉献着。但是,这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却早早地去世了,因此作者在赞美母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不幸命运的痛惜和对封建社会的憎恶。
  跟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邹韬奋的母亲对孩子的那份爱,是那么丰盈和真实。文中母亲至始至终没有说过“孩子我有多爱你”,甚至连母亲直接说话的内容都没有,只“我”因为背书挨打时母亲呜咽着说“打得好”几句话。可是在这无声的爱中,却蕴含了极大的力量,让“我”在回忆母亲时不得不在赞美、遗憾和谴责中徘徊,赞美母亲的善良勤劳而又遗憾于母亲的早逝,并谴责那个封闭的社会。
  元宵节的夜里,数次的张望、柔情的呼唤,是想让年幼的“我”感受大客厅里的欢愉;讲小说的时候,精彩的演绎、悲欢的交织,是让感性的“妹仔”领略人生的百态;父亲责打“我”时,刺心的痛苦、勉强的叫好,是让求学的“我”上进;炎热的夏夜,昏黄的灯光、忙碌的双手,是让长大的“我”想到体面。这浓浓的母爱就落在了母亲的背上,融在了母亲的泪中,贴在了母亲的轻吻里,化在了母亲的汗滴里。
  作者着重写的是第三件事“含泪的叫好”。“清算”,透着父亲的严厉,预示着“我的下场”,于是文章接着写“我”的惨状。父亲“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失声地哭了”“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呜呜咽咽地背”。当这一切铺垫蓄势到位时,母亲出场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母亲“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她不仅没有冲上前去阻拦父亲的粗暴,还“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为的是希望他的儿子上进”。但是她绝不是父亲的“帮凶”,因为当“我”的手被打后“好像肚子里装着已经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那含着泪地“抱”,轻轻地“盖”,额头上的“吻”,都是爱的表达,包含了无限的怜惜和疼爱,怎能不让人动容?可见,文中的母亲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哪怕是违心的叫好,也是为了爱儿子。
  “我”在这种爱的感召下,也不断成长,知道再小的事情也可以表达情感,正如文中所写“我眼巴巴地望着她”在深夜陪伴母亲的举动,包括内心的那份歉疚和不安,都是作者对母亲爱的表达。灯下的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着母亲。那无声的爱,仿佛有了形,如同椭圆形的罩子,罩着灯下的那对母子,给他们带来浓浓的幸福。
  
  课文背后的故事: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邹韬奋在家庭的支持下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南洋公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等校。关于自己的名字,邹韬奋曾对好友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他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意在自勉。

爱无声,却有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