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430

[ 孟非 文选 ]   

梦想,有总比没有好

◇ 孟非

  语丝
  编者按:《语丝》是20世纪初期由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16位著名文人主办的综合性文学期刊。“语丝文体”的风格是:排旧促新,纵情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个小栏目取名“语丝”也正是源于此。这里的文字都力求新颖而有创意、优美而能启人深思。
  
  随着节目《非诚勿扰》的热播,孟非的知名度迅速从南京扩展到全国,侃侃而谈的《零距离》民生新闻主播成功转型为助人相亲的“月老”。其实,孟非并没有变,有专家评论,与其说《非诚勿扰》是一档娱乐节目,不如说它是一档社会评论节目,舞台上的男女嘉宾给我们展现了社会万象,而孟非的精彩点评才真正让人拍案叫绝。无疑,是孟非成就了这个节目,他有着超强的思考能力及语言驾驭能力,而这一切得益于孟非从小磨炼的文字功底和思考习惯。《梦想,有总比没有好》是孟非去年在《零距离》读报中的一则评论,谈到梦想,他肯定想到了自己,当年高考失利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梦想之路并没有随着高考的失败而被堵死。孟非以其切身经历告诉我们,路并非只有一条,梦想会指引我们前进。
  
  近日两条选秀的新闻总是被放在一起作比较。某卫视选秀节目开播,悉尼奥运会跳水冠军的桑雪出现在选手当中,她参赛的动机是借助选秀救助患有心脏病的母亲。与此同时,19岁的女孩小曼参加另一家卫视节目,因为向家里索要10万元包装费,以绝食威胁把下岗的母亲气病了。对这两件事情,今天的《中国青年报》评论说:同样是选秀,同样与母亲生病有关,然而桑雪成了孝顺女,小曼成了不孝女。一个绝望的母亲曾经向我诉说,女儿为了参加选秀活动,光投票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心怀明星梦的年轻人太多,殊不知,明星光鲜的外表下,背后也许是坎坷、灰暗的经历。每年的选秀活动全国百万选手,真正走出来的不到10个。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势利又恶毒的评语实在不想用在那些涉世未深的选秀孩子身上。“穷人的孩子去选秀”,还是“穷人的孩子早回家”,这依然是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在一部分人眼里,选秀活动天然的带有某种不良因素。客观地说,国外此类选秀节目已经办了很多年,很受欢迎,并没有什么问题。这篇文章提出“穷人的孩子该不该去选秀”,我认为,任何人都有权利喜欢或不喜欢此类节目,任何人也都有自由参加或不参加此类节目。关键在于不同的人参加选秀的目的不同。我想大体可以分为这么三类:有人可能就是图个乐子,找点刺激;有人是真正怀有对音乐的梦想;有人就是想去出名,以此改变命运。很显然,穷人家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动机最强烈。也许有长者会教育他们,从以往的统计来看,这种成名的概率太低了。仅仅以概率论,我们总还拿谁家孩子上了哈佛、牛津的例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呢!“选秀成名”和“上哈佛牛津”的概率相比,我看真的很难说孰高孰低。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念名牌大学是正道,选秀成名不是正道。这正是我想说的重点,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是应该给公众提供更多的机会,哪怕那种机会并不大,但是重要的是门槛应该低,人人都有机会。我从来不认为人生应该以追求某种成功为目标,相反我认为我们今天过度追求教育成功是不恰当的,导致公众形成一种不良心理。宽容的社会是应该允许多种价值观存在的,也应该允许多种实现自我的方式存在,只要无损他人和公众的利益。提出“穷人的孩子应不应该去选秀”这个问题,在我听来就如同“穷人的孩子该不该念大学”一样,在今天的中国上大学的开销对于穷人来说也不小吧。
  美国人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就是所谓的“美国梦想”,他们觉得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管这个梦想是什么。而这种“美国梦想”最能激励的对象恰恰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好莱坞的大多数电影都是为这个价值观服务的。小曼的不懂事是让人遗憾的,但那仅仅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更多懂事的孩子呢?选秀也不应该是所有年轻人的梦想,就如同高考不应该是年轻人唯一的成功路径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鼓励并制造更多的“中国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