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849

[ 李树平 文选 ]   

敬仰范曾

◇ 李树平

  范曾(1938-)字十翼,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江苏南通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
  
  滴水可见太阳。虽然我对范曾的了解还很不够,甚至有些肤浅。可经过对范曾这点点滴滴的了解后,我真的从心底里敬仰他,敬仰像他这样的人。
  一、 一次难忘的相遇
  开始关注范曾,源于一次在南通的邂逅。记得那还是1982年的事,我大学毕业后到南通出差,住当时刚造好还没对外开放的文峰饭店。一天早晨,当吃完早餐走出餐厅时,迎面一幅国画吸引了我们:那是唐代杜牧《清明》的诗意图。记得画面中,也只是些寻常的田间路径,河畔垂柳以及水牛牧童,可组合在一起,整幅画中清新的早春气息扑面而来,那画中的人物悠然自得,神情动人心扉……似乎随意的笔墨,把那首古代名诗的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境全出。站在画前,我情不自禁地向同事讲起这幅画,讲起杜牧的《清明》诗,讲起这幅画的作者范曾来。正讲得入神,背后忽传来一声问话:“你们是……”我转过身望去,见这人微笑地看着我们,他正值中年,气质不凡,说:“我就是范曾,为广教寺法乳堂画十八高僧壁画回南通。”邂逅画家范曾,我感到惊喜和意外。记得当时交谈得并不多,他讲得多是夸我介绍得如何好,还问我怎么了解他这么多。我如实相告:“其实我对美术界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大学读书时有个美术系的老乡,常在一起讨论美术;我平时最爱浏览有关美术杂志,看美术画展。南通出了好多著名画家,除了你,还有袁运生、袁运甫……”范曾很满意地听我说着。因为大家都有事,也就匆匆握手道别了。可这次意外的相聚,却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二、 天赋、机遇、勤奋,造就艺术大师
  自从这次不期而遇,我对范曾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在意。范曾曾经问过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一个问题:“人们对大师的产生各有所说,你作何解?”陈答:“一半是机遇,一半是天赋。”可我觉得范曾之所以成为当今国内画坛的艺术大师,靠的除了机遇和天赋,还有勤奋。
  范曾有幸出生在一个有着400年文脉的文人世家,是范仲淹的后代。虽然因日本侵略,这文人世家已凋零不堪,但清贫的家庭并没能影响这文脉的继续。父亲虽不善治家,不趋名利,可他博学,酷爱诗文;母亲更是性格温和,从事小学教学50年。父亲告诉幼时的范曾:“范家的风水好:院中的一口井,井水十分甘美,有300年的历史,和整个天井结合起来算是一方硕大无朋的砚台;而门外有一座越1300年的唐代宝塔——光孝塔,八角七级,算是一支插入云霄的大笔……”范曾聪慧过人,四岁能背诵《岳阳楼记》《木兰辞》,并能作短诗,参加南通儿童智力比赛,得特等奖第一名,人人称他神童。父亲早年在上海美专毕业,留在家中的画册和画具,更让他很早就受到了美术文化方面的熏陶。13岁范曾就加入南通美协,开始展现出美术上的天赋才能。17岁,范曾考上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因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所以“成绩从来不低于五分”。眼看着范曾离美术越来越远,这时,中央美院成立了美术史系。也许是被心底里一种声音忽然唤醒,也许是冥冥之中有幸运之神眷顾,范曾写了几篇文章寄给了当时的中央美院江丰院长。因为江院长的惜才,范曾终如愿到了中央美院,后又转入中国画系,直接接受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等一大批艺术大师的亲自教授。范曾就是在这许许多多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培养和教导下,像蜜蜂一样在春天里尽情地采蜜。花朵终于在阳光雨露下开放。毕业时,范曾以一幅历史画《文姬归汉》一鸣惊人。郭沫若看到此画“很激动,夜不成寐,凌晨三时起床,匍匐于地”,把送给范曾的长诗题于画面。
  中央美院毕业后,范曾又有幸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得到沈从文的扶掖和呵护。当时范曾的工作就是“同其他同人竭尽全力将他(沈从文,编者注)主编的《中国古代服饰资料》由文字化为图录。”这工作对别的人来说也许是异常枯燥而艰辛的,而范曾却“为此书的编绘殚精竭虑”“三年时间足不出户”“其中传世绘画部分最精细的画幅,几乎全由我完成”。在“没有辜负沈先生对我的重托”的同时,也完成了他对中国古代人物服饰方面的最重要的积累。最让人感动的是,范曾1977年身患重病,自以为来日无多,想想自己“自小而今,刻苦自励,有绝技在身,苟就此遽去,上负苍天厚爱,下负父母殷望,必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留于人间”。于是他决定画一本《鲁迅小说插图集》,忍着病痛煎熬,与时间赛跑。当身体康复出院,挚友送来荣宝斋出版的《鲁迅小说插图集》新书时,他激动得语哽而泣。
  人们在意的往往只是范曾的画价何以一路攀升;人们看到的只是范曾在世界各地巡回画展的风光,目睹的更是电视上的光彩耀眼。可是这成功背后的点点滴滴,人们往往很难知晓。范曾从小就背诵了大量的诗文,至今他已是70多岁了,仍能背诵千余首古诗词,在中央电视台谈文化时即兴背诵《离骚》,一字不错。这绝不是一般的功夫所能达到的。还有那些年历史系的苦读,从那“门门功课不低于五分以下”这看似轻松的话语里,也能让考过试的我们体会到那中间的辛苦;还有那对古代服饰没完没了的描画;还有因常年作画而使胸骨和脊椎骨变形……正是这些,成就了这位艺术大师。范曾终于在前辈近千年国画发展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那就是用线描勾勒和大泼墨结合起来的画法,描绘出中国历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庄子、老子、屈原、曹操、李白、杜甫……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只属于范曾的世界。
  三、 肝胆两相照,情义重于天
  人们对范曾的认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样:“认识范曾有一个三步曲,第一步认为他是一个画家;第二步认为他是一个国学家;第三步认为他是一个思想家。”是的,范曾确实在这三个方面有着精湛深邃的造诣,让人可敬可佩。可真真打动我并让我对他产生敬仰之情的却不在这些。他更是一个敢讲真话,敢袒露自己心胸的人,是一个最重情义最讲真感情的人,这比他头上各种头衔光环更为闪亮动人!
  大家都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范曾慨然捐出一千万元的善款。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节目”中,又见到了范曾先生。那时他已72岁,两鬓斑白的他,穿着一件深色的中式外套,来到了募捐现场。在募捐箱前,他再次庄重地投下了一千万元!采访时他说:“无论是汶川的抗震救灾,还是玉树的抗震救灾,都给世间一个昭示:中华民族是压不垮的,它的生命是无限的……我分享你的光荣和尊严,我分担你的灾难和痛苦,因为你的名字叫中国!”每次看到范曾慈善捐款,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我知道,对待亲人、爱人和朋友都有这样深情厚意的人,他对国家对人民更会如此。肝胆两相照,情义重于天。艺术大师范曾的一言一行,让世人看到他那博大宽广的胸襟气魄,看到他那爱国爱民的炽热心肠和慈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