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痴迷于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我陶醉于唐的繁盛、宋的儒雅;我敬畏元的四海归一和明清的严肃庄重,欣慰嘉兴南湖的微波、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带來神州大地上的惊天巨浪、熊熊烈火;然而,我更满足于心中筑起的那个小小的、幸福的桃花源。
在桃花源中,那柳浪与黄莺的细语会弥漫你的双耳,那静谧荷塘上令人陶醉的绿会氤氲你的双眸,那长亭外无声的冷月会装饰你想家的梦。桃花源那阔大无边的静啊,让我领悟到什么是生命的契合与际遇,什么是生命的博大与幽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大学》如是说。我明白了静是成为一个大写之人的必要条件。许多人一生落拓不羁,生命渴望被一句话点醒,我很庆幸桃花源以它自身的宁静,告诉我生命因静而高贵。我的生命中会保存这样一句禅语:我静故我在。
行走在桃花源中,我呼吸到了安详坦荡的空气,看到了水焕发出的从容与自在。在一棵树下席地而坐,浓浓的树阴将我紧紧拢在怀中。用手摸着树苍老的皮肤时,我似乎看到它那一圈圈环绕的年轮,摸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或许这树听到了苏子“江海寄余生”的宣言,抑或听到了曹雪芹“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的壮志。我感受到了桃花源里的树在我手中低吟浅唱着的生命纹路:因着那份厚实、低调、自信与生命的厚重、不张扬惊人相似。
阳光斜斜地切入桃花源,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发丝,闪耀着坚定、坚持的光。这里的人爱自己的黑发黑眼,爱自己的自然、素面朝天。生命本是这样,清新、自然,不加修饰,又何必淡妆浓抹,遮掩自己,只为那不属于自己的美呢?这里的人坚持,从不轻言放弃;自然,从不故作娇态;慷慨,从不在乎蝇头微利,因而他们幸福,他们感恩。坚持、自然、慷慨不正是生命的质量所在?很庆幸,我的桃花源都告诉我了,让我拥有一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然,拥有一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
我心中的桃花源不需面朝大海,就能春暖花开;不需那一双看清世界寻找光明的黑色眼睛;不需惆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不需感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里虽然不是大同世界,虽然无法每个人都至善至美,但这里有的是尊重,有的是生命的完满、生命的本源、生命的体现、生命的蕴藉。
当然,我心中的桃花源不是无路请缨、消极避世者的避风港,不是注重狗苟蝇营的虚名者的淘金地,更不是一味复古否今、崇洋媚外者的宣传媒介,它是一方立足都市,充满喧嚣却仍享有蝉噪林静、鸟鸣山幽的净土。
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现代都市,享受着科技发展的成果,在各种场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心中仍保有自己的一方桃花源,明晓生命的本质,追求生命的终极目标,怀着感恩期待的心迎接明天的花开绚烂,定会为自己赢來真正的问心无愧。这样的人生谈何遗憾,谈何失望!
阳光微熏,轻风已醉,我在我的桃花源中醒來,恍惚间,我看到了蝴蝶纷飞的倩影,闻到了田间油菜花的芬芳,我想我已明了生命所给予的重量。
张开双手,攥住一把阳光,捂在胸口,在心中喃喃道:“我心中会永存那个桃花源,它会以灵动的方式活着!”
指导老师 田 旭
(本文系本届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获奖理由
文章运用散文诗式的语言,描摹了一幅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场景。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文章以一组排比句开篇,行文之气势就此展开,引出心中的桃花源;接下來的文字建构了作者心中的桃花源,描摹了其自然景色以及桃花源里生活的人;最后点明生活在现代都市,桃花源并未失去,因为作者将它留存在自己的心中。文章颇具美感,体现了作者较好的语言功底。
亮点借鉴
“许多人一生落拓不羁,生命渴望被一句话语点醒,我很庆幸桃花源以它自身的宁静,告诉我生命因静而高贵。我的生命中会保存这样一句禅语:我静故我在。”这里表达的是作者生活于都市的喧嚣之中,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生发出对于静的渴望。在这份静谧里,有着桃花源的理想。这份源自生活的感思,真切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