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829

[ 曹茂昌 文选 ]   

文言文阅读简析

◇ 曹茂昌

  2011年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无论是选材、命题、赋分、难度指数都没有过大的变化,保持了平稳,但也有些微小的变动。
  先看选文——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公弼传
  苏 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陈公弼传》原文很长,行文洒脱,头绪较繁,遣词造句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史传文。虽然经过命题者有意识的节选,但是总体说来阅读难度还是比以往高考文言文大一些。例如,“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权贵人”身份考生不知道,影响到阅读理解;“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粥狱”是“鬻狱”,“粥”是“鬻”的通假,较难理解;“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觋”字生僻,普通人不查字典肯定不懂;“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中的“淫祠”也给考生增加了阅读难度。
  下面看看具体考题。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县大耸 耸:震惊。
  B. 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 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D.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这里考察了4个实词。“戢”(约束)“蠲”(免除)不常用,考生根据考试经验、备考策略(生僻字解释多为正确解释)可以排除在答案之外。“易”是常用实词,有交换、改变等意项。据上下文,应解释为“轻视,看不起”。答案是B。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又是“少年”,所以“易”解释为“更换”错误。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需要指出的是,命题其实也可以做一些改变,比如要求考生找出正确的一项,这样考生就需要更多的储备,因为他发现错误解释的同时已经订正了错误。
  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① 公戒而舍之
  ② 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 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 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 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本题考查语句和文意的理解。考生首先要审好题,“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说白了,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如此,答案就不难选择了。②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③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亦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⑤句言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本题以“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设题,角度很好。考生对“严而不残”这句话的理解,其实也是对整段文意的理解。理解了“严而不残”,便会选择D项。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 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 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本题对应的考点是“归纳内容要点”。题目不难,仔细阅读文章者会发现,选项错误处比较明显,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陈公弼“安排他到鄂州做官”一说与文中“诏复以正民为鄂州”的表述相龃龉。不过,因文中人物事迹较多,做出正确选择也不是那么容易。就难度系数而言,应该说不为难考生,也不送分。
  有研究者作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004年D项、2005年B项、2006年C项、2007年A项、2008至今年连续四年均是C项,命题者似乎有个“C项情结”,这当然是巧合。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滥建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2)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箭,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3)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从轻处罚,将他们流放,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下属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10分翻译始终是考生的“烫手山芋”和“拦路之虎”。第一句翻译的关键在于理解“淫”“区”“勒”这几个词的意思。句中“淫祠”,意为“不在祀典的祠庙”。《新唐书·狄仁杰传》:“吴楚俗多淫祠,仁杰一禁止,凡毁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而已。”古人因为迷信,所以祠庙是很重要的,也是文化的象征。要统一文化,当然要禁止“额外的”祠庙。这里“淫”是过多的、额外的意思。“淫”作过多、过甚讲在中学里不多见,但“淫威”一词中“淫”就是这个意思。《岳阳楼记》有“霪雨霏霏”,但“霪雨”不是写作“淫雨”,虽然意思一样。总的说来,“淫祠”的翻译为难了考生,如果没有较好的积累或迁移能力确实会感觉比较困难。“区”,意思是住宅,居住处。如:区处(居住的地方)、区舍(房屋)。特指小屋,例如:“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汉书·胡建传》)。颜师古注:“区者,小室之名,若今小庵屋之类耳。”因此,“区”的意思考生不难理解。“百区”答案翻译成“几百处”,不很正确。“勒”的理解也没有难度。
  第二句的翻译,关键把握“居”“前行”,特别是“持满”,这些都得根据上下文(语境)来作出正确的译解。例如,“持满无得发”可以从下文“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得出正确的理解。本题不是考查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而是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正确翻译语句的能力。
  第三句的翻译,关键要把握“贷”和“流”。“贷”作“宽恕”讲,可以从成语“严惩不贷”里面获得解释。《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是:宽恕、宽免,例如:“汝罪宜死,今姑贷汝。”(《书博鸡者事》);“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宁。”(《后汉书·袁安传》)。虽然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里面没有出现过这个实词,但是考生根据上文“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以及成语“严惩不贷”的含义可以做出正确的翻译。考虑到下文“流之”,“宽免”最好解释成“从轻处罚”。“流”作“流放”讲,字典解释是:旧时的刑罚,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平常说的流放、流配都是这个意思。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屈原列传》一文有:“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放”和“流”同义。
  三句翻译题难度比去年稍有增加,对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要求较高。

文言文阅读简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