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805

[ 杨广文 文选 ]   

“鄙人”史话

◇ 杨广文

  “鄙人”一词现在多被用于对人称自己,意为“知识浅陋的人”,语含贬义,谦称。但它的本义却是“住在郊野之人”。从“住在郊野之人”到“知识浅陋的人”,这其中经历了多次引申。
  “鄙”原为形声字,从邑,啚(bǐ)声。“鄙”常作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名。《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五百家称为一鄙。同地方、城邑有关,用“邑”作形旁。周代把公卿大夫、王室子弟的采邑称为“鄙”,《周礼·太宰》:“以八卿治都鄙。”注:“都之所居曰鄙。都鄙距国五百里,为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边疆或边远的地方也被称作“鄙”,这在古文中常见。《左传·庄公二十六年》:“群公子皆鄙。”注:“边邑也。”《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因此“住在郊野的人”自然就被称作“鄙人”了。如《荀子·非相》:“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杨倞注引杜预曰:“鄙人,郊野之人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由于地处偏远,那些地方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比较闭塞,加上都市人的偏见,便用“鄙人”来形容边鄙之人的见识少、粗野、低下、庸俗等,“鄙人”便由“住在郊野之人”引申为那些“知识浅陋之人”,如《庄子·应帝王》:“(天根)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异时薄夫鄙人,皆洗心易德,务为忠厚。”后来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凡见识少,目光短浅之类皆称为“鄙人”,自称的谦词也用“鄙人”,“鄙人”由称他人又兼具自称的功能,如《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老残游记》:“目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
  但“鄙人”的这几种意义并不是一个新的含义产生就废弃以前的用法,而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并使用,如上面所举之例《史记》中就有两种用法。只不过今天我们多用作谦词,其他各义渐废。但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加以区分,以免以今附古。

“鄙人”史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