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817

[ 杨振宁 文选 ]   

在石溪的一篇演讲

◇ 杨振宁

  中国派留学生到外国做研究工作的想法,我想应该算是从1861年开始的,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江苏吴县有一位冯桂芬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中体西用”这个说法,30几年以后,即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劝学篇》把它发挥了,变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然要用西学,所以有派留学生的想法。第一次派留学生来美国是在1872年。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今天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中国人的脑筋和中国文化是否宜于发展近代科技。这是很大的转变。转变的原因大体讲来我认为有三个:第一,新中国尖端科技的一些发展快得举世震惊。第二,中国血统的人在不少领域有了重要的贡献。第三,另外一个黄种人的民族,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民族,在科学界、工业界都有了使人敬佩的发展。
  我想和大家谈谈的是另外一个许多中国访问学者和同学都很关心的题目,与此多少有一些相关。
  在美国各个校园里中国研究生读书考试一般都相当好,有不少更是名列前茅。在石溪的校史上,好些系里,有些中国研究生的考试成绩不敢讲是绝后,至少是空前的好。不过,我听说最近有了些失望的说法,就是说,考试以后到要做研究工作的时候,问题好像就有点复杂。甚至于有人觉得也许中国人的脑筋不能够做研究工作,就只会参加考试。
  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我在美国37年了,我看见过的起步做研究工作的人的数目,单在我这行里边,已上千人。让我跟大家谈谈我的两点结论。
  两点结论
  第一点,所有的研究生(这与是否中国血统是没有关系的)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通常是做论文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从小念书的时候,学习的经历是一个方式。学习已知的东西,书上面讲的、老师讲的是一些已经咀嚼过的题目,大家做算学题目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个书本上的题目,你知道准是有答案的。准是有答案这件事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多么重要呢?非常重要。因为这启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问题上。
  而做论文的时候学习方法是另外一个方式,要寻求未知的东西,要发现哪些题目是可以有解答的。对学生来讲是新的经历,学习起来通常是困难的。可是这里头所发生的困难,绝不是中国血统的人所独有的,是大家都有的。
  第二点,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方法是不是使学生不会做研究工作而只会考试呢?我的看法是这样: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方法确实使得学生们比较容易在考试成绩上面占便宜。不单是从中国来的同学受到这个好处,从香港、从新加坡、从朝鲜、从日本来的学生都受到这个好处。
  相对地,西方文化的教育方法,尤其美国的教育方法着重广泛的知识,不着重一步一步的系统教授法。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大,但是不会考试。
  到做论文的时候,哪一种学生占便宜呢?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一般性的回答。要看人,要看学科,要看机会,两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有长短。不过总体讲起来我觉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所训练出来的人还是要占一些便宜;多了一些工具,多了一些基本的自信心,总是好的。不过在考试的时候,他们所占有的压倒性的便宜,到做研究工作的时候要打一些折扣就是了。
  几点建议
  对大家做学问的方法我有几点建议。第一个建议是随时尽量把自己的知识面变广一些。比如说随时到图书馆去浏览一下,“开卷有益”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可以举一个切身的例子。我在西南联大念书的时候,王竹溪先生刚从英国回来。他作了一系列关于相变(Phase Transition)的演讲。那个时候英国、美国有很多人搞这个东西,搞得非常之热闹,记得听王先生演讲的人很多,我也去听了。可是我大学还未毕业,没有听懂。是不是白听了呢?不然,因为从那以后我就不时地对这个问题注意。
  第二个建议是不要钻牛角尖。假如你做一件事情做得很苦,我想也许值得考虑不要做这个东西了,去另外想想别的东西。一个学问的前线的方向是很多的,有许多有生气的方向。最好走向这些有生气的方向。牛角尖不是绝对不可以钻,但是必须保持主动性,保持有见机而退的能力与勇气。
  第三点建议其实跟刚才所讲的第一点有很密切的关系。我觉得学习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按部就班的,一个办法是渗透性的。什么叫渗透性的呢?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好的东西。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着重按部就班的学法,这确实有它的好处。我想假如我对一组美国学生谈话,我就会讲你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按部就班的方法。可是对中国来的学生,我想一个好的建议是不要怕不按部就班的学法,不要怕渗透性的学法。因为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连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最后我有一点也希望给大家讲的,就是做研究工作到最后必须要做自己所做的东西,不是在那儿跟着别人跑。老跟人跑的研究工作,不大可能是有真正重要的建树的。这当然并不是说一开始就非要独创一家不可,那是不可能的。学问是累积起来的,所以必须要先学习别人所做的东西,然后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不过,在学习过了一个相当程度以后,必须要发展自己的见解。不能老跟着当时“权威性”的看法跑。
  (选自《读书教学四十年》,三联书店,2011年,有删节)
  
  心灵物语
  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自然是无人不知的,他的成功与他的留学经历戚戚相关,而现今的学生为什么难以突破,少有国际尖端研究成果呢?杨先生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给研究者们一些建议良方。勉励中国研究者的同时,更启迪着所有有志青年,炫目的光环后往往是坚忍的努力加上得法的探求。相信按照杨先生的指点,年轻人,你的丰收之季不会遥远。

在石溪的一篇演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