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谓教学的有效性,就广度而言,我们得看通过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收获如何,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收获又如何;就深度而言,大多数学生都学会了什么知识,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深入到什么程度。而要做到上述两点,首要的任务在于做好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 有效性 教学目标 主问题 子问题 留白
曾经聆听过华东师大郑桂华博士《打开作文思路——类比构思》一课,又聆听过某中学W老师《作文思维的训练》一课。同样是写作教学,同样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但听过两节课后,有几点想法,想在这里说一说。
一、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到什么程度,很难有一个精确的说法。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所提出的目标应该不至于因太多太深而令学生无从把握;又不至于因太具体太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如果说教学目标应该表述得具体一些,那么,这种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比较单一,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学得透彻、扎实。
W老师的《作文思维的训练》一课的教学目标涉及了三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法、多角度思维法、类比联想法。又涉及到四种打开思路的方法:质疑法,由现象到本质、追溯问题的本源,逆向思维法,多角度换位法。涉及到的话题又有三个: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说明鹅卵石,谈谈你对盗版的看法,请就“追星”现象拟几个观点。
而郑桂华老师的课先由“不知道写什么”和“写不出新意怎么办”引出“为普通的观点赋予一个形象的说法,会让我们的作文亮丽起来”,并由此进入类比联想的训练。然后分四步进行训练:寻找并选择物象、第一次探求规律、物象与话题建立关联、总结操作流程。整节课只涉及一个训练话题:人生像什么。
应该说,W老师的《作文思维的训练》一课下了很多的功夫,教师的基本功也是相当不错的,但在目标设计上,未免有贪多之嫌。这种“贪多”体现在,一节40分钟的课,要训练三种思维方法;要让学生审清三个题目,还要从多个角度来把握;要知道四种打开思路的方法。这样操作起来肯定有难度,学生所得到的知识也是不扎实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甚至,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根本不予理会。
而郑桂华老师的《打开作文思路——类比构思》这节课,目标非常单一,就是要训练学生类比构思的能力。郑老师也说打开思路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发散构思法、类比构思法、特征列表法、问题构思法、文体构思法等等,但这节课仅就类比构思展开训练。围绕这样一个目标,就可以把它讲深、讲透。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构思方法,还让学生把握了这种构思方法的特点、如何操作,而且学生仅用这一节课就对“人生像什么”这个话题把握得非常到位了。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主问题与子问题之别
余映潮老师认为,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主问题”能够非常好地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
阅读教学如此,写作教学亦如此。一节课设计的问题如果无主次之别,那么所有的问题就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就可能导致重点不突出,学生没有抓手,到最后可能什么也没有抓到。而如果问题有主次之别,子问题始终围绕主问题,那么当子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后,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郑老师的主问题就是“如何运用类比构思的方法进行写作”。为了解决这一主问题,郑老师设计了一些子问题。郑老师这节课的流程是这样的:
1.不知道写什么、写不出新意怎么办?——要找方法。
2.找什么方法?——方法有很多,我们这节课选择一种:类比构思法。
3.什么是类比构思法?——为普通的观点赋予一个形象的说法。
4.如何操作呢?A.寻找并选择物象(我们该寻找什么样的物象?);B.列出物象特征;C.列出话题的要点;D.选择物象与话题的有效关联点。
5.类比构思法适合哪一类作文题?抽象——具象;具象——抽象。
6.类比构思法需要注意什么?物象的选择、关联度。
整节课就是一篇严谨的小论文,始终围绕着“如何运用类比构思的方法进行写作”这一问题,不枝不蔓,重点突出。学生学得明确、明白,而且印象深刻。纵使再过一段时间,学生还会记得有类比这样一种构思方法。
W老师的课想要教给学生的三种思维方法应该都是主问题,处在同一平面上,而围绕每一种思维方法,似乎都得有子问题,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都达到讲清楚的目的,实在是太难了。
三、课件的设计要留白
音乐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书法有似断实连的留白,绘画有看似无水却“满幅皆水”的留白,课件设计也要“留白”。课件设计“留白”是指教师不要把教学的要点、问题的答案都在课件上安排得满满的,而是要给课件留出多余的空间。课件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预设,而一节好课是要有生成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音乐,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音符带来新的生成的乐章。教学中,在内容讲解由形象向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会把很多想说的话都打到课件上去,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发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此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过分依赖课件,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通过课件展现出来,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少了,教师和学生的灵感被压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受束缚了,教师就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课堂了,更可能会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存在。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或者就是学生自顾自地说,老师自顾自地讲,课堂很难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就只能信马由缰了。
郑老师的课件总共17张,其中课题1张,例文5张,归纳2张,祝福1张,可出示可不出示的2张,其余的就是关于问题的了。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具体的必须的操作。用这样的课件上课,老师没有心理负担,既没有“学生说的和我准备好的不一样怎么办”的担心,也没有“讲不完怎么办”的忧虑。为学生、为老师自己都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W老师的课件内容非常丰富,图文并茂:种种符号,种种图形,条条要点。关于鹅卵石的形状、色彩、花纹、形成过程、用途、种类、脾性、形成地点、形成时间等种种,关于盗版的好处、弊端等种种,关于打开思路的方法等种种,关于多角度换位等种种,关于“追星”等种种。制作起来相当费功夫,而且还要有相当高的多媒体制作水平。可是,预设得太充分了,空间没有了,虽然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束缚住,学生非常活跃,表达能力非常强,但我们细加分析,学生在说学生的,老师在讲老师的,学生几乎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来分析材料,而是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个没完,而老师又急于把准备好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课堂就很难操控了。
其实,我还是很佩服W老师的。她的丰富的知识,她的条分缕析的能力,她的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她的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她的自然的教态等,都是值得学习的。但如果她把这节课的内容分成三节课来上,我想收到的实效应该是与放在一节课上讲不能相提并论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