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9期 ID: 136349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4个问题

◇ 吉 鸾 张悦群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基本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国语文考试大纲和《2010年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然而,也存在一些必须要克服的问题。笔者罗列出六个类型题目中出现的14个问题,希望引起行家同仁的讨论研究与批评指正。
  一、文言翻译第(2)题
  (1)原文断句太长;
  (2)“抑”字缺译;
  (3)“富贵贫贱”错译。
  2010年江苏卷文言文(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翻译题继承了几年来的做法,在翻译中考查考生运用通假、句式、虚词等知识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要求翻译“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其实这里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原文断句太长;二是“抑”字没有译出来;三是“富贵贫贱”系偏义复词也没有译出来。
  这个“画线的句子”所在的语言单位是“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这是一个52字的长句,而且含有五个分句。结构复杂,内容较多,根据文言断句宜短不宜长的原则,这个长句应该分为两个句子。“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为一句,“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为一句。前者叙述“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表现,后者揭示“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原因。这样,其题干“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之中的“画线的句子”,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就可以避免“句子不完整”之嫌了。
  “抑”是文言虚词,主要有下列三种用法与意义。①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大概”;②连词,a.表选择,可译为“或是”“还是”;b.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③发语词,与“夫”、“维”等发语词差不多,可不译。这里是哪一种意义与用法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有明显的判断句标志“……者,……也”。“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是主语,“吾妻之助”是谓语。但它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判断句,而是一个解释原因的判断句。“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原因是“吾妻之助”。主语是现象,谓语是原因。它们既不是选择关系,也不是转折关系,所以“抑”不是连词。那么,“抑”是不是发语词呢?也不是。发语词通常在句首以引起下文议论。“抑”应该是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可译为“或许”“大概”。该分句可译为“这大概(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用推测语气表达一个判断或解释一个缘由,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这既是一种行文习惯,更是一种表达艺术。
  “富贵贫贱”应该是偏义复词,偏指“贫贱”。梅尧臣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但家庭贫穷,其父梅让仅是普通农民。梅尧臣虽然进士官至中央(太常博士、参详官),但那是1051之后的事。欧阳修写谢氏墓志铭是在1044年,梅尧臣“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之事,又在1044年之前,大致是他“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之际。河阳离西京洛阳很近,当时西昆诗派的首要人物钱惟演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还有尹洙等人也官西京。可是,梅尧臣还能常与这些名人往还,很受推重,并与欧阳修成为莫逆之交。《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中“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所指的就是这些情况。官位低为之“贱”,财富少谓之“贫”。梅说“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之中的“富贵贫贱”只偏指“贫贱”,不包括“富贵”,否则,何以“累其心”乎?所以,这个分句宜译为“让我不因为财富少、地位低而焦虑”。
  二、古诗鉴赏第(1)题第二问
  造成“多考一次默写”的误解。
  2010年江苏卷考查的古诗是王昌龄的《送魏二》。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二人依依惜别,是“舟凉”更是“心凉”;后两句描写了朋友远在异方的惆怅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第(1)题第二问比较有意思,表面上看有点2009年上海卷阅读题第12题的味道(“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从课外迁移到课内,这其实是诗歌鉴赏题的一次突破。从《考试说明》的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来看,鉴赏评价固然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乃至表达应用、探究等活动。然而,鉴赏评价应该有其本质特征,那就是阅读主体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即发现与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味”。可是,各省高考试卷的一百几十首诗歌鉴赏的设题,并没有一道题能体现这样的本质特征。那些所谓诗歌鉴赏仅仅是“诗歌理解”、“诗歌分析”之类,根本不是正宗的诗歌鉴赏。有的甚至只是填充式的指明一种语文知识,如“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这只是伪鉴赏而已。
  本题要求考生联想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两个句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委实属于发现“象外之象”、“韵外之味”的创造。固然,这只是诗歌鉴赏评价的初级阶段,却也是一大进步。可是,今年语文考试一结束,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批评这一题:“多考了一次默写”、“与第10题重复”。其实,命题者只要交待一下“如果句子写不全,可以用省略号表示”之类的话,暗示考生这里不是考默写,而是考鉴赏即可。这次考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言”的尝试,应该在诗歌命题方面引起哄动,但由于出现了“与默写题重复”的瑕疵,掩盖了这一创举的光辉。笔者在此提出来(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赞扬),以引起人们注意。
  三、小说阅读
  (1)误解小说主题;
  (2)淡化语文本味;
  (3)异化探究本质。
  文学作品阅读,江苏卷2008年考查的是小说(江苏作者汪曾祺的《侯银匠》)阅读,2009年回到传统的散文(《上善若水》)阅读,2010年再一次考查小说(《溜索》)阅读。经过三年“震荡”,江苏卷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规律已经非常清楚,主要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徘徊,一般不考查戏剧阅读或现代诗歌阅读。
  《溜索》是阿城初期的小说,通过一群现代马帮携牛过怒江的惊险活动,突显大地与自然的伟岸,反衬人的渺小。这与当时文革期间充斥的人定胜天、蔑视大自然的狂躁心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人的本真。但命题者似乎没有领会到这一点,把主题搞反了。在几道题的答案中充斥着“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英雄气概,粗犷豪迈”、“勇敢无畏”之类的颂扬,仍然是人定胜天,仍然是蔑视大自然。这不符合小说创作的本意,误解了《溜索》的主题。看来命题者要弄清作品主旨也需要认真研读作品,也需要“知人论事”啊!
  四道考题的设置,明显文学性大于语文性。11题“分析其表现特色”,12题回答写牛“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13题“分析领队形象”,14题探究故事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小说阅读的文学性非常明显。然而,语文味——语言文字的特点不够突出,没有篇章分析题,没有语句解读题。文学与语文固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文学不等于语文;小说固然与语言文字密不可分,但小说不等于语言文字。有的青年作家出版了一篇又一篇小说,但常常说话不得体、语句不通顺,这是什么原因?文学成就高,语文水平低嘛。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为什么文学作品阅读都设置一个语句考查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笔者想,主要是避免一味注重文学欣赏而忽略了语文本味的弊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