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9期 ID: 136314

  

论语文学科带头人

◇ 潘 涌 胡秦璐

  语文新课程的普及和推广,十分需要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为一线教师群体,固然需要高层次专家的新理论的指引,以求从根本上更新其教育教学理念;然而,从这种理念的更新到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完全转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身边专业榜样的人格感召和指导。从这层意义上说,在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并难免继续产生感到种种不适、困惑乃至迷惘的一线教师群体,他们亟需既作为教师合作伙伴、又作为专业引领的学科带头人的切实助力,以尽快缩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磨合、减少阵痛。
  一、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定位
  从一般意义上说,语文学科带头人理当是在本学科学术积累、教学智慧与实施技能诸方面有特长者。他对本学科教学深有研究,但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纯研究者;他擅长本学科教学,但不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教学能手。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语文学科带头人应当是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是教学研究的建树者和有作为者,是课程资源的自觉开发者和引进者。正是在这样多重意义上,语文学科带头人才毫无愧色地在一定范围内给本学科同行作出表率,并有资格凭自己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去真正推进新课程向纵深方向发展。
  语文学科带头人是新课程的坚定实践者和有效示范者。这意味着他完整地领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领悟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方面,作为新旧课程范式转化时期的课程实践者,语文学科带头人要具备躬身践行、不畏困难的人格魅力,应具有敢为人先、抗阻耐挫的刚毅精神。由于长期形成的指令型课程范式所产生的教学惯性对普通一线教师从内在人格精神到外部课堂行为的“硬杀伤”和“软束缚”,更兼考试制度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而给教师造成的两难困境,使得当前不少教师的心态是观望、应付甚至消极敷衍,不愿意承担新课程实践造成的沉重压力。这样,课改的口号轰轰烈烈、应试的行为扎扎实实就成为一种可以理解的新课程磨合期所特有的教学现象。在此背景下,语文学科带头人作为实际意义上的新课程先行者,其承担瓶颈期课改风险的胆识和甘愿付出显性或隐性代价的抱负就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他应具备超越性的精神特质,诸如透视新课程内在生命力的教育智慧,把握新课程发展前景的教育信仰,大胆探究、敢为人先的教育意志,细心周密、善于“经营课堂”的教育作风。这些宝贵的实践品格,不但是语文学科带头人践行新课程所必需的,而且本身将对周围同行静静地释放出心灵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自然形成新课程实施的强劲合力。另一方面,作为新课程的有效示范者,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先进教学理念,突出地表现为其课堂教学价值重心从教到学的革命性变化。即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这样,他就真正确立了课堂教学的新目标,即优化学生的言语品质和思维能力,养成学生质疑批判、独立自主探究而又乐于与人合作交流的求知习惯,丰富其学科领域知识、拓宽其历史文化视野。在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摒弃僵化的教条和机械的预设,关注每位学生灵性思维的生成和个性化的表达就成为其课堂上的亮丽风景,尤其对异质思维与同质思维的一视同仁,凸显出他开放的教学襟怀和现代教育文明。在教学方式上,适度的点拨和多样化的学法两者之间和谐互补、相得益彰,新课标高度强调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法就自然推行了,课堂生态的和谐活跃与学生智慧的盛开、知识的生长相映成趣。每双自信的目光、每颗高昂的头颅与每颗奋飞的心灵,构成课堂上的崭新境界。在教学评价上,他放弃对学生认知记忆能力的过度偏重,着眼于激励学生发现问题、不断探究的热情;不以统一化的标准去斫削学生的思维个性和创造能力,而以前瞻性的目光真切关注学生潜蕴的别才、别趣、别长。在课堂结构上,语文学科带头人也不必再片面追求所谓结构的和谐性和流程的可观赏性,只要顺应学生心理走势、拨亮其智慧光焰,即使踩时不够准确、教学节奏不够流畅、甚至课堂结构有所残缺……这些并不能从本质上降低他实施新课程的审美品位。正因如此,语文学科带头人不仅仅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更是富于原生态的示范者。这样的语文学科带头人很容易在该地、该校、该学科中产生同化作用的“场效应”,激发起众多同行紧跟新课程的热情与智慧。
  语文学科带头人是新课堂、新教学的切实研究者。他凭借这种教研上的建树和作为而对同行产生引领作用。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往往在观念上、在实践中均被窄化为“教学带头人”,久之,致使其视野被封闭在技术主义的课堂教学中而不自觉。这与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之间形成一种鲜明的落差。而今,新课程要求构建新颖的“教师文化”,倡导教师在积淀教养和学养的基础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①。因此,语文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本学科陈述性知识体系,更要具备善于将这种知识系统内化为学生文化生命力的程序性教学理论和技巧。他应当置身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纵览教研风云,更新教学思维,拥有专业化的个性话语。作为徜徉于课堂现场、非纯粹理论的研究者,语文学科带头人在教研内容、教研方式乃至成果表达形式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教学问题来源于实践,研究问题依托于实践,解决问题服务于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专业成长过程就是“教学问题意识”不断强化和优化的过程,其日常教学内容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探究个中意义。在教研方式上,虽不排斥理性思辨与演绎,但更注重具有“草根”特征和“田野”特征的行动研究,更注重具有行为价值取向的反思型研究。在成果表达形式上,与上述研究范式的实践取向和行为取向一致,努力趋向“以自己的形式倾泄自己的智慧”这种新境界,即其话语表达可根据个人特长和研究对象自主选择。除了逻辑缜密的论文以外,教育随笔、教学评论等自由度大、长短皆宜的文体均可以是他信手驾驭的表达形式。
  语文学科带头人还应是新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者和引进者。由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创造性和开放空间。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因一线教师课程资源观的相对滞后(将课程资源定位于教科书和教参、教辅资料)而导致开发对象的缺失。因其课程资源开发素养的薄弱而造成运作状态的欠佳,这已经成为新课程磨合期的顽症之一,尤其是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自觉和系统的开发,几乎成为新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盲点。在此背景下,语文学科带头人如何深度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引进课外资源,无疑是有效突破新课程“瓶颈制约”的重要使命。换言之,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语文学科带头人在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的前提下,更应做出表率。在突破课堂边界,追求本学科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深入交融方面,在依据课程目标将后者作出深度开发、精心设计、有机引入等一系列环节上均应有所作为,从而带动一线教师逐步适应新课程的本质要求。如是,语文学科带头人将不但实现自身从单一的行动者到兼为思想者的深刻转型,也启发和引领广大一线教师开始这种职业角色的空前变革。
  二、把引领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使命
  第一,树立以引领为使命的自觉意识。语文学科带头人应当主动积极、坚定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不仅自身要与新课程同行,而且要引领广大的一线教师与新课程结伴而行,以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切实行动感召身边的教学伙伴,在对新课堂的日常化“沉浸”中将自己的使命感转化为同伴的责任感。一方面,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要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是在实施新课程、创造课堂教学新境界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固然,语文学科带头人(尤其是资深者)教研业绩和教研声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积淀过程,其中也包括在旧课程中的积累和获取;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创新价值。他与高校纯粹的学科专家之区别是:他不仅是新课程的设计者,更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他与身边一线教师的区别是:他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新课程的创造者。因此,语文学科带头人应有这样的理想目标:一个具体的、个性化的“我”与一种具体的、个性化的“新课程”同步创生。另一方面,从新课程实施几年的现状看,一线教师中的消极角色为数不少,诸如听之任之、冷漠旁观的局外人角色;守旧思稳、拒绝更新的保守派角色;止于应付、但求形式的无奈者角色;瞻前思后、患得患失的彷徨者角色;贪图浮名、游离实际的功利者角色;甚至也有明为课改、暗中设梗的抵制者角色,等等。面对如此斑驳陆离的现状,如果一味求诸浮离于新课程现场的专家学者,无异于奢望以远水救近火。现实的办法是要求置身其中的语文学科带头人能以自己强烈的信念、切实的行动去消解种种可能的负面现象。他要善于化消极因素为推进新课程的积极力量,巧借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趋势,形成同化消极角色的强大合力。确立有胸怀、讲策略的自觉意识,是语文学科带头人引领新课程走向深入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