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9期 ID: 136329

[ 王加娟 文选 ]   

语文教学要走“简化”之路

◇ 王加娟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有些语文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课堂教学一味追求新潮,追求前卫,导致教学形式过于花哨。太多的条分缕析,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太多的高耗低效的拓展延伸,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大大减损了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效果,使语文课堂日益“肥胖”起来,并有越来越“臃肿”之势。如不及时“减肥”,长此以往,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因此,语文课必须及时“减肥”,必须制定强有力的“瘦身计划”,语文教学必须走“简化”之路。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目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形式主义的三维目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简单地理解为“三项”或三个部分,从而出现了为目标而目标的形式主义。(2)空虚化的教学目标。有些老师一节课设置了十几个目标,目标太多必然导致无目标;有的目标设置过高,难以实现,最应该明确的“双基”目标反而变得缺失或含糊。(3)缺乏层进的教学目标。有些老师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没有把目标有机整合起来,而是简单叠加。
  教学目标要简明中的“简明”是指“简单、明白、适当”。“简单”是指教学目标的难度不高于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白”是指教学目标师生都能很好地领会;“适当”指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
  简明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明确学生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以此为宗旨,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堂课可学习的东西很多,教师不需要每一节课都循规蹈矩地把三维目标全部完成,可抓住其中的一个重点,做足文章。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越明确、越集中,教师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学生也能够很好地明确这堂课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好地调整好学习心理指向,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状态中。有些教师担心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就无法体现新课改精神,这是肤浅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语文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挖掘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怎样做到教学内容简约呢?笔者认为:
  第一、教学内容要整合。整合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共选编了四篇课文,以“探险”为单元方向。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诠释了英雄的含义。四篇课文的体裁分别是传记《伟大的悲剧》、小说《荒岛余生》、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真正的英雄》,总阅读量大约为17280字。由于四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及故事的可读性,学生自主阅读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并不存在障碍,所以教科书的编者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设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若采用常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手段,完成四篇课文的教学至少需要16课时,用时竟达四周。如果对这四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单元的教学标题为“真正的英雄”。四课整合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建构一个“教读→导读→写读→自读”的单元教学课堂模式:《登上地球之巅》重点在于“导读”,教学时引导学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使用跳读法;《真正的英雄》重点在于“写读”,教学时引导学生仿写排比段落;《荒岛余生》重点在于“课外自读”,老师强调学生在课下阅读《荒岛余生》时,尽量使用跳读法。
  第二、教学内容要设计。用“主问题”来形成课堂教学步骤,往往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以《曹刿论战》为例,传统的教学,大都是:让学生读读、译译,再分析人物形象的框架。有一位老师这样精心设计主问题:“你认为鲁庄公鄙吗?仔细阅读课文,寻找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句子。“我认为鲁庄公鄙,因为他没有作战经验,急躁冒进。在‘齐师伐我’时就‘公将战’;在长勺开战时就‘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我不赞成,其实鲁庄公勇敢不怯懦。你看,当‘齐师伐我’时,他马上准备应战,而不是束手无策。”……在热烈的辩论中,学生们深入阅读并理解了课文,哪里还需要教师出马去分析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形象呢?
   第三、教学内容要合适。课堂上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教师自己理解得深、准备得精彩,就恨不得把所有的内容都灌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自己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这种课堂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无视学生的感受,学生并不喜欢,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要把不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大胆地放弃,让教学效果因内容集中而高效。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
  在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有这样六个顺序固定不变的教学环节:作者介绍、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在意环节的完整性,却消磨了学生许多宝贵的时间。简洁的教学环节应该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明显。要想教学环节简化,需要在教材处理上下功夫。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内涵,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巧妙运用教材,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
   一节语文课,我们没必要追求完整,但要追求有新意;没必要追求大容量,但要追求有收获;没必要追求听、说、读、写都兼顾,但要追求能力有提高;没必要追求大而多,但要追求新而深;没必要追求课堂的热热闹闹,但要追求教学氛围的宽松、舒畅。别人做四件事,你做两件事,你的教学环节就简化了。你就会做得比别人从容而深刻。
   语文课作为一门实践课、应用课,不需要花枝招展、繁花锦簇,不需要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而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到“读”和“悟”的自然状态,即让学生多亲近文本,多读、多思、多悟。若如此,教学环节很自然地会简化。语文教学搞得过于繁琐,只能望而生厌;过于花哨,只能流于浮华;过于喧闹,只能失之肤浅。
  新颖独特的切入点,既可以简化教学环节,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合理的文本切入,既是一种教学设计的艺术,同时也是要教给学生的一种很重要、很有效的阅读方法。有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在上《沁园春·雪》一课时,整堂课都是围绕“读”大做文章:以“读”解意,以“读”悟道,以“读”激情,以“读”明志。在教学方法运用上,也是删繁就简,朴实无华,就是“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而已。老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学得快乐高效,这样的教学环节就是“简化”的教学环节。
  四、教学手段要简便
  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当我们在课堂上享受多媒体教学带来的诸多便利和恩惠时,许多语文老师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由于我们对现代媒体的滥用,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越来越淡了,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弱了,教学的效果也越来越不尽人意了。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手段“臃肿”,主要表现为:(1)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频,语文课变成了“读图课”和“电视欣赏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看,机械地回答和应对。(2)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导致教学内容固定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程序固定化,也使学生的学习固定化,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3)走马观花的屏幕阅读只能让学生浮于表面地浅阅读、浅思考,对语言中细微的传情达意无法真正领悟,语文课堂少了灵性,少了诗意。(4)课堂讲热闹,用华而不实的活动挤占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吟诵、研读、揣摩和感悟。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讨论一番,很热闹。其实,真正进入角色的只有少数尖子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观众”和“看客”。语文教学手段的过分时尚化,教学方式的过度表演化,语文课堂也就“肥胖”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