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当前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笔者提出命题作文的应对策略,以期考生灵活运用各种审题立意的方法从而跨过高考这道难以逾越的“坎”。
【关键词】命题作文 应对策略 高考
一、高考作文命题现状简析
全国近三年18套作文命题显示,话题、材料、命题作文三种形式并存,呈鼎立之势。2007年,材料作文5个,命题作文9个,话题作文4个;2008年,材料作文8个,命题作文8个,话题作文2个;2009年,材料作文8个,命题作文8个(包含2个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2个。由此可见,话题作文已不像原先那样火爆,虽不能说它完成了历史使命,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但任何一种成功的题型,也不能长期独领风骚,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该题型也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由于话题作文给学生写作提供的自由空间大,久而久之,考生摸准了它的规律,于是虚构、套写、低劣的文章大量出现,如此发展下去,很不利于选拔人才和引领实事求是的健康文风。为了避免猜题押题的现象以及上述弊端,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命题原则,全国各省市都在互相借鉴,推陈出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文试题。
但是,无论作文题型怎样变化,都始终离不开《考纲》的统一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对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规律和方法。
二、命题作文的应对策略
命题作文是建国以来最传统的、最常见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但其作文内容、表现形式和要求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审题难度也随之加大。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步骤
面对一个文题,不要轻易下笔,一定要仔细研读题目、提示语和作文要求,准确理解题目的寓意,理清写作范围,明确写作重点。《考纲》中《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符合题意”列为基础等级的第一项,就是指考生确立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切入的角度都必须符合命题要求。在审题过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使命题的要旨显露。如“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卷)就是一个难以下手的作文试题。如果不做深入思考,联系现实,学生很难找好切入点,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
首先,我们从结构上分析,它是一个动宾结构。“踮”是动词,“踮起脚尖”就是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这是生活中每个人经常有的引体向上的动作,是人在某一目的驱使下的条件反射,由此联系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广泛思考:
走在街上,你突然看见有一群人不知围观什么,四周水泄不通,于是你站在外围,“踮起脚尖”也想看个究景,这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理;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你不由地“踮起脚尖”,生怕泥水弄脏鞋袜。当和别人量比身高时,你总习惯挺起胸脯,“踮起脚尖”,为的是提升你的身高,满足你一时的“虚荣”。
诸如此类,足见“踮起脚尖”是内在的驱动力支配下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的思维就此搁浅,文章就会落入肤浅的俗套。应再拓展思维: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站在村头,踮起脚尖,是等侯参军三年的儿子捎回平安的家信,满足一个母亲最朴实最真挚的心愿;一个年迈的老父亲每天“踮起脚尖”翘首远眺,脸上的皱纹堆叠着忧虑,希望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能够突然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老父亲对女儿的牵挂;一个女人在漆黑的夜晚,不时“踮起脚尖”,急切地等待下班晚归的丈夫,这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挚爱;一个年轻的老师,倚在教室门框上,“踮起脚尖”四处张望,等待一个不知何故迟到的学生,这是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担心……
如此立意,就把“踮起脚尖”的含义拓宽了许多,再推而广之,作辐射思考:
多少人踮起脚尖天天盼、夜夜盼,渴望祖国母亲六十华诞早日到来,这是亿万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又有多少人踮起脚尖,站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眺望对岸的万家灯火,盼望台湾早日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共同心愿。
如此透视文题,思维就由生活的事理层面升华到精神情感的层面,如果我们的思维再进行深入思考,还会想到,“踮起脚尖”自然会抬起头,放远我们的视线,就会看到前面更远的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取经路上常常一个筋斗站在云巅,额首远望,为的是“敢问路在何方”。这样就由实“路”想到虚“路”,想到人生之路,想到未来,就会找到“踮起脚尖”更深的隐含意义。再如,一个初中学生向往高中生活。高中生活是丰富的,但也是艰苦的,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适应紧张的高中生活;一个高中生希望早日念大学。大学生活是多彩的,但也充满诱惑,只有做好思想准备,大学生活才不会虚度。如此类推,不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要“踮起脚尖”看到前面的路,想到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居安思危,瞻前考虑,我们就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如此层层剖析,由生活现象到事理本质,文章的视野就广阔得多,立意深刻得多。
总之,在审题上不要抢时间。一要冷静,二要深思,三要拟定,四要斟酌,五要构思,六要调整。审题的过程,也是构架一篇文章的过程。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就是仔细研读、分析、审视文题的含义和要求,从而确定文章中心,再选择材料及文体的过程。审题的重要性谁都清楚,但真正做到正确理解题意却很困难。
1.全面解读文题。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常言道,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从眼晴里能看到人灵魂深处。作文的题目也有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精髓、凝聚之处,所以审题时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题旨,抓题眼也便成了审题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抓题眼容易,诸如抓题目是短语或句子中的动词或谓语,试以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为例,从句式角度分析,它是一个连动短语,“提”和“看”是一种动作行为,是题目的中心词。提什么,怎样提,看谁,怎样看,才是写作的主体。有的命题仅是一个词语,要想准确理解命题的意图,并确定符合要求的立意,就需要全面、辨证地思考。如四川卷作文试题“熟悉”,就是一个表面简单、其实棘手的命题。按照字典义,“熟悉”就是“知道得清楚”。这样宽泛得没有边际的试题,该从何写起?如果不反复领悟,做多方面思考,思路极易剑走偏锋。我们不妨这样想:既然“熟悉”一定非常了解,非常了解就很接近,很接近就印象深刻,印象深刻定会产生非常之情,非常之情就会引起情感波动乃至深层的理性认识。接着,考虑谁“熟悉”谁的问题。熟悉是双方的,从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推想,自然是“自己”,旁观者不易熟悉。假如是“妈妈熟悉我”也合情合理,但若以“我”的视角窥探妈妈的心理和行为,易陷入行文曲折蹩脚的境地,也难写出真情实感。最后再确定“熟悉”的对象,锁定写作范围,如妈妈的微笑、爸爸的身影、老师的话语、朋友的面孔、故乡的山水、村口的老槐树、催人奋进的国歌、文学作品中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等。熟悉的对象应属于具体、真切的范畴,抽象、难以言传的事物不好把握,如感情、思想等。综合上述思考,用一个长句来表示写作的中心,如“我熟悉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每当看到它,心里就会引起强烈的震撼,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如此“顺藤摸瓜”,自然会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2.合理丰富内容。有的题目之所以有难度,是命题者故意藏头露尾,使之具有迷惑性。如果在原题的基础上扩充一些内容,让题旨显露出来,这也是一种化难为易、变模糊为清晰的有效审题方法。如“愿景”这个题目,在原题前面可加“我的”、“老师的”、“祖国的”等限制语,再将“愿景”具体化,写作指向就一目了然。这种方法也适应于半命题作文,如湖北卷“站在的门口”、福建卷“这也是”,既有或前或后的词语限定,也有横线处自由发挥的领地。其实,这种半命题往往没有题眼,需要考生创设合理“题眼”,如2009湖北考生的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门口》,就是根据前后的语境,填充了“题眼”。不过这个自造的“眼”,一要根据对文题的理解,再融合自身的生活历练认真填写;二要符合前后语境的要求;三要顺畅,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四要有新意,有特色。这类命题,对那些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勤于写作且有丰厚材料储备的考生,在临场之际,只要对命题有真切的感悟与理解,学会变通,将似曾相识的旧作取舍、剪裁、提炼、升华,以旧换新,就会写出为我们所用的佳作来。独词式这类文题,也是目前高考作文命题比较活跃的一种形式,也是最让我们担心、头疼的一种命题。如《忙》(2004年上海卷)、《脸》(2005年江西卷)、《问》(2005年四川卷)、《读》(2006年安微卷),它是以一个字或一个词为题,不附带任何成分和要求。它表面看似乎限制性小,可以自由选择体裁、材料,立意角度、表达方式也可自由选用,有着纵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考生极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云山雾罩,不着边际,最后写成的文章,从体裁上讲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从内容讲东拉西扯,不知所云。遇到这类“宽题”、“大题”,我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宽泛的命题范围内,把立意的角度定格在某一方面,再选定某一适合的体裁进行写作。内容要集中,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议论或叙事抒情。文体特征也要鲜明,切忌主题未定,便泛泛而谈,信马由缰,写成什么算什么。如上海卷“忙”,其表面义就是事情多,没空闲,或者非常急迫地做某一件事。如果我们根据某一方面、某一角度的认识,按照缩小外延、扩大内涵这样一种思维流程,来逐步显豁明达它的写作主旨,即如:忙—我忙—我忙于学习—我忙于高中学习—我忙于高三复习—我忙于高三冲刺阶段复习,或忙—妈妈忙—妈妈为工作忙—妈妈为工作和家务忙—妈妈为工作为家务为我忙—妈妈忙得白了双鬓,弯了身躯。这样顺势而下,自然链接,主旨及选材的指向就十分明确。对于结构是联合式的命题,要着重分析并列短语中的两个或三个之间的辨证、因果、条件等关系。如重庆卷“我与故事”。一要搞清“我”(人)与“故事”(事)的内在关联、二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二要搞清“故事”是真实的事情还是虚构的。这类文题虽然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但常常含有哲思味道。假如推究其逻辑关系,把“我”作为文中的主人公,故事定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可是耳闻目睹、或包括“我”在内的往事。这样抓住题眼,就会准确把握题旨,确定文章的立意。